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6.15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主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教育的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不同的詮釋。傳統的文化學者皆認為社會創造了學校,並維持了學校的發展;學校獨特的功能是經由社會所賦予,而非透過受聘的教師。這樣的信念,使得社會上的公共事務流於威權專斷,也使得學校受到這些獨特力量的宰制,而不為近代的主社會所接受。
  由於主的風氣逐漸興起,且為人們所接納,因此新的一代乃要求以新的方式來掌握知識的問題,並以一種公認為最佳的態度予以處理。其實,這種需求就是主式生活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特徵;同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於教育觀的改變。人們要求學校必須教導他們的孩子創造性的批評、自由的探究與開放的心胸,並且願意學校在有效安排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百姓的風俗習慣與傳統,包含建築風格、日用器物形式等物質文化,以及間故事、俚語、宗教儀式等非物質文化。《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樂者,所以變風,化俗也。」《文明小史》第一回:「湖南永順府地方,毗連四川,苗漢雜處,俗渾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孝經.喪親章》:「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之本盡矣。」《孟子.公孫丑上》:「自有生以來,未有孔子也。」
2.教養人。《左傳.文公六年》:「閨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之道,於是乎在矣。」《荀子.致仕》:「凡節奏欲陵,而生欲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平的自稱,指草野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於天災、戰禍、種族和宗教迫害、政治避難等因素流離失所的人。如:「戰爭爆發後,大批的難湧向難營。」
主義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主義教育的創始人,應為 國父孫中山先生。 國父在其晚年致南洋三寶雁學校的祝詞所云:「吾黨主義,是曰三,揭櫫理則,地義天經,敷為教育,本正源清,勗哉諸子,竭蹶陶成。」已具體指出三主義與教育之間應有的關係。
  國十六年(1927)一月,當時的北伐軍總司令蔣中正在江西舉辦教育講習所時,正式使用了「三主義教育」一詞;在講詞中,蔣氏指出三主義教育即族教育、權教育、生教育。這種教育,其體系是整個的,不能分開的;是要極力引起自動精神,使學生明白革命的意義,培養革命精神與堅定革命信仰的教育。蔣氏希望三主義教育在江西能普及於一般眾,使三主義成為教育的基礎,並進而推行於全...
和年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諧,收成豐盛。《左傳.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絜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和年豐也。」《宋史.卷一三四.樂志九》:「日靖四方,和年豐。」也作「和年稔」。
政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治者為了澈底統治人,所實施的愚弄人使之無知閉塞,及剝奪其批判精神的政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三十年,在重慶舉行第一次全國農林行政會議。出席代表一致認為我國以農立國,農林部呈奉行政院核定,以每年農曆立春日為農節,於次年正式施行。也作「農日」。
中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位於亞洲東南部,東臨太平洋。幣制為新臺幣(New Taiwan Dollar)。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