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7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人民。如:「美術館提供本地的民眾免費參觀。」《書經.畢命》:「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東郊」漢.孔安國.傳:「用成周之民眾,命畢公使安理治正成周東郊,令得所。」
|
民窮財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困窮,財物匱乏。《清史稿.卷四五四.長庚傳》:「當此民窮財匱之時,尤不可輕戰。」也作「民窮財盡」。
|
親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親近民眾,使民日新其德。《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愛民。《管子.形勢解》:「蒞民如父母,則民親愛之。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
|
萬民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為表示對地方官的敬意,由當地有聲望之士發起,製作以誌感念的傘。因上綴有許多小綢條,書寫眾人姓名,故稱為「萬民傘」。《官場現形記》第一七回:「將來等他回省的時候,我還要齊個公分,做幾把萬民傘送他。」《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從衙門裡擺了全副執事,轎子前頭,甚麼萬民傘、德政碑,擺了半條街。」
|
官逼民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吏壓迫人民,迫使人民起而反抗。《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廣西事情一半亦是官逼民反,正經說起來,三天亦說不完。」
|
國家主義;國民樂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藝文流派名。國民樂派是指十九世紀中期在歐洲和俄國地區的一群音樂家,他們為了強調自己國家或種族的文化認同,儘量採用本國的民謠旋律或節奏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及內容。其實使用民謠旋律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在十七、十八世紀時已被很多作曲家採用;但國民樂派的作曲家採用民謠為素材的動機,卻含有一層文化及政治的意識,例如浪漫派後期波蘭音樂家蕭邦(F. Chopin, 1810-1849)所作的波蘭舞曲是有音樂家個人的政治意圖,一直到俄國作曲家葛令卡(M. Glinka, 1804-1857)的歌劇《沙皇的一生》(A Life for Tsar, 1856)推出後,把浪漫派和國民樂派才明顯地劃分出來。《沙皇的一生》...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
生民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民生活在極端困苦的境地。北周.庾信〈傷心賦〉:「在昔金陵,天下喪亂,王室板蕩,生民塗炭。」《封神演義》第八回:「四海分崩,八方播亂,生民塗炭,日無寧宇。」也作「生靈塗炭」。
|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王的善績福祚,是百姓所仰賴的。《書經.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
|
民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民的心向、願望。《荀子.大略》:「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三國演義》第二二回:「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實為幸甚。」
2.社會風氣。如:「歷史教訓顯示:新政如不符民情,必然失敗收場。」晉.干寶〈晉紀總論〉:「蓋民情風教,國家安危之本也。」
|
民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間歌曲。指由民間創作產生,並流行於民間,富地方性色彩,屬於民間的通俗歌曲。如:「校園民歌」、「客家民歌」。也稱為「民謠歌曲」。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