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80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為表示對地方官的敬意,由當地有聲望之士發起,製作以誌感念的傘。因上綴有許多小綢條,書寫眾人姓名,故稱為「萬傘」。《官場現形記》第一七回:「將來等他回省的時候,我還要齊個公分,做幾把萬傘送他。」《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從衙門裡擺了全副執事,轎子前頭,甚麼萬傘、德政碑,擺了半條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稱古之賢者。《詩經.商頌.那》:「自古在昔,先有作。」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朝聞夕沒,先所思。」
2.古人。《詩經.小雅.小旻》:「匪先是程,匪大猶是經,維爾言是聽,維爾言是爭。」三國魏.曹植〈箜篌引〉:「先誰不死,知命復何憂?」
官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吏壓迫人,迫使人起而反抗。《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廣西事情一半亦是官逼反,正經說起來,三天亦說不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親近眾,使日新其德。《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在止於至善。」
2.愛。《管子.形勢解》:「蒞如父母,則親愛之。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而親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人。如:「美術館提供本地的眾免費參觀。」《書經.畢命》:「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東郊」漢.孔安國.傳:「用成周之眾,命畢公使安理治正成周東郊,令得所。」
國家主義;國樂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藝文流派名。國樂派是指十九世紀中期在歐洲和俄國地區的一群音樂家,他們為了強調自己國家或種族的文化認同,儘量採用本國的謠旋律或節奏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及內容。其實使用謠旋律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在十七、十八世紀時已被很多作曲家採用;但國樂派的作曲家採用謠為素材的動機,卻含有一層文化及政治的意識,例如浪漫派後期波蘭音樂家蕭邦(F. Chopin, 1810-1849)所作的波蘭舞曲是有音樂家個人的政治意圖,一直到俄國作曲家葛令卡(M. Glinka, 1804-1857)的歌劇《沙皇的一生》(A Life for Tsar, 1856)推出後,把浪漫派和國樂派才明顯地劃分出來。《沙皇的一生》...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生凋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生活在極端困苦的境地。北周.庾信〈傷心賦〉:「在昔金陵,天下喪亂,王室板蕩,生塗炭。」《封神演義》第八回:「四海分崩,八方播亂,生塗炭,日無寧宇。」也作「生靈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的心向、願望。《荀子.大略》:「不富無以養情,不教無以理性。」《三國演義》第二二回:「上合天意,下合情,實為幸甚。」
2.社會風氣。如:「歷史教訓顯示:新政如不符情,必然失敗收場。」晉.干寶〈晉紀總論〉:「蓋情風教,國家安危之本也。」
〔告德意志國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普法戰爭期間,普魯士哲學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曾從軍以貢獻一己之力。及至普魯士戰敗,普法簽訂和約,法軍占領柏林,他以嚴肅的心情,於一八○七年至一八○八年,在柏林科學院作了十四次的公開講演,後來集成〔告德意志國書〕,於一八○九年出版,一九七○年曾經再版。在十四次的講演中,有關教育的為第二講、第九講、第十講。他主張以教育的方式來復興日耳曼人的文化、道德與族精神。因此他的教育被稱為「新教育」(Neue Erziehung, new education),〔告德意志國書〕中的三講,就是以「新教育」為中心。其重點為:
  1....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