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89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烽火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用來點燃煙火以示警的建築物。《三國演義》第七三回:「選高阜處置一烽火臺,每臺用五十軍守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出地面的平坦地方。如:「舞臺」、「月臺」、「樓臺」、「亭臺」、「講臺」。
器物的底座。如:「燈臺」、「燭臺」。
機構名稱。如:「氣象臺」、「電視臺」、「天文臺」、「廣播電臺」。
對人尊稱的敬辭。如:「兄臺」、「尊臺」。
臺灣的簡稱。如:「臺澎金馬」、「美國在臺協會」。
量詞。用於計算機器或電子設備的單位。如:「一臺機器」、「兩臺電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體燃燒所產生的光熱現象。如:「爐火」、「著火」、「星星之火」。
生氣、動怒。如:「火大」、「動火」、「發火」、「光火」、「別把他惹火了!」
軍用武器或戰爭。如:「軍火」、「火藥」、「開火」、「戰火」。
緊急、急速。如:「火速」、「這是件十萬火急的事!」
烹調時所用的熱力。如:「火候」、「文火」。
赤紅色的。如:「火紅」、「火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防守邊疆遇有敵人來犯,便點燃高臺上的煙火,以為警報或求助。如:「烽火連天」。
烽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軍隊用來示警、傳遞軍情的煙火。白天以煙,入夜以火。《塞上烽火品約》:「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烽火傳都尉府,毋絕,如品。」唐.白居易〈和渭北劉大夫借便秋遮虜寄朝中親友〉詩:「堠空烽火滅,氣勝鼓鼙鳴。」
2.喻指戰爭、戰亂。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唐.杜甫〈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舉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起烽火。古代的一種軍事示警信號設備。遇有敵兵入侵時,便在烽火臺上燃燒薪草,通知警戒和救援。《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
煙臺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市名。位於山東省境內。明代時為防範海盜而在此處設置烽火臺,故稱為「煙臺」。位於山東半島北岸,與大連、旅順相對,是控扼渤海咽喉的要塞。簡稱為「煙臺」。
烽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烽火臺。用來偵察敵人的地方。如:「前方烽候傳來備戰的訊息,軍隊馬上進入緊急狀態。」
平安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在邊塞地區每隔三十里就設置一座烽火臺,平日無事時,入夜施放烽火以報平安,稱為「平安火」。宋.陸游〈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詩:「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墩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烽火臺。《明史.卷二一四.楊博傳》:「又以暇修築肅州榆樹泉及甘州平川境外大蘆泉諸處墩臺,鑿龍首諸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