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烽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軍隊用來示警、傳遞軍情的煙火。白天以煙,入夜以火。《塞上烽火品約》:「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烽火傳都尉府,毋絕,如品。」唐.白居易〈和渭北劉大夫借便秋遮虜寄朝中親友〉詩:「堠空烽火滅,氣勝鼓鼙鳴。」
2.喻指戰爭、戰亂。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唐.杜甫〈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烽火連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烽火,戰亂。烽火連天比喻戰火連綿。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四二齣:「你星霜滿鬢當戎虜,似這烽火連天各路衢。」也作「連天烽火」。
連天烽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烽火連天」。見「烽火連天」條。01.清.丘逢甲〈再疊前韻奉答仙屏中丞〉詩三首之一:「連天烽火秋風急,怕憶穿胸貫耳民。」02.清.彭孫貽〈螺川遇王大翼〉詩:「連天烽火子遠行,蒼莽江山入群寇。」烽火"> 
烽火相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相連而不間斷,後代則用來形容戰火連綿不絕。漢.荀悅《前漢紀.卷一九.孝宣皇帝紀三》:「臣愚以為,其勢自壞,今留屯田,地勢平易,多高山野望之便,部曲相保,塹壘木樵,便兵飾弩,烽火相連,勢足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大利。」元.無名氏《梧桐葉》第一折:「臨岐分別,一旦恩情成斷絕,烽火相連,雁帖魚書誰與傳。」
烽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代由大陸福建沿海鎮營調兵來臺輪戍,三年一更,是為「班兵」。各鎮營班兵在臺常建廟祀神,祈福護佑,也作為輪班換防時候風落腳住宿聯絡聚會之處。約設有提標、海壇、南澳、銅山、金門、閩安、海山、烽火等館。「烽火館」係由福建福寧州霞浦縣烽火門來臺興建的會館。在臺北淡水、臺南安平、澎湖馬公等地皆有設置。現今多已拆毀,僅馬公存遺存古井一口,古碑兩塊。
烽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用來點燃煙火以示警的建築物。《三國演義》第七三回:「選高阜處置一烽火臺,每臺用五十軍守之。」
接天烽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烽火連天」。見「烽火連天」條。01.清.丘逢甲〈書事疊前韻〉詩一○首之二:「接天烽火迫殘年,孤負鐃歌製凱旋。依舊元戎竇車騎,更無人與勒燕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體燃燒所產生的光熱現象。如:「爐火」、「著火」、「星星之火」。
生氣、動怒。如:「火大」、「動火」、「發火」、「光火」、「別把他惹火了!」
軍用武器或戰爭。如:「軍火」、「火藥」、「開火」、「戰火」。
緊急、急速。如:「火速」、「這是件十萬火急的事!」
烹調時所用的熱力。如:「火候」、「文火」。
赤紅色的。如:「火紅」、「火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邊防警報、求援用的煙火信號。[例]烽火、烽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古代邊塞上守烽火的亭子。通「燧」。《文選.班彪.北征賦》:「登鄣隧而遙望兮,聊須更以婆娑。」三國魏.王粲〈七哀〉詩三首之三:「登城望亭隧,翩翩飛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