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9.86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鳴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鳴盛(1722~1797)字鳳喈,一字禮堂,自號西莊,晚年改號西沚;清江蘇嘉定人。二十六歲中舉,三十三歲與妹婿錢大昕同成進士;三十七歲擢任侍講學士,次年充福建正考官,旋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四十二歲以母喪父老告歸;此後卜居蘇州,主講震澤書院,並以詩文著述自娛。嘉慶二年卒,享年七十六歲。
  鳴盛學貫經史,著述閎富,為乾嘉時期著名學者;自認學術力作在經部有〔尚書後案〕,史部有〔十七史商榷〕,子部有〔蛾術編〕,集部有詩文,而這當可概括他一生的學術成就。鳴盛在世時以經學名聲最盛,他與吳派宗師惠棟處於師友之間,尊漢學,宗鄭玄,推崇鄭玄為集仲尼弟子以來大成者。對於戴震為首的院派「實事求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興旺、繁茂。如:「旺盛」、「茂盛」、「生意興盛」、「桃花盛開」。
熱鬧的、大規模的。如:「盛事」、「盛會」、「盛舉」、「盛況空前」。
濃厚的。如:「盛意」、「盛情難卻」。
豐富。如:「盛宴」、「盛產」。
華麗。如:「盛裝」。
極、甚。如:「盛怒」、「盛讚」、「盛誇」。
以容器裝東西。如:「盛飯」、「盛湯」。
容納。如:「鍋裡的湯太多了,這隻大碗盛不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主,或一種爵位。如:「王室」、「帝王」、「女王」、「國王」、「親王」、「王公大臣」。
群體的領袖。如:「蜂王」、「汽車大王」、「萬獸之王」。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棋王」、「拳王」。
泛稱國家的。如:「王法」、「王師」。
姓。
統治。如:「王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昆蟲鳥獸的叫聲。如:「蟲鳴」、「雞鳴」、「春暖花香山鳥鳴」。
表示、呼喊。如:「鳴謝」、「鳴冤」、「不平則鳴」。
敲響、吹響。如:「鳴鐘」、「鳴金收兵」、「鳴鼓伸冤」、「鳴笛示警」。
泛指一切發聲。如:「雷鳴」、「孤掌難鳴」。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類主聲」趙宦光雲:「丂字像氣難上出之形,而老人鯁噎似之,於是取老字省其下體,以注於丂上,而義始是也」王鳴盛:「轉注從意而轉加之以聲。」劉大白雲:「建立在這一個元來的本字旁邊。」為整理轉注之說,今學者多以「同一部首」解釋「建類一首」,是為轉注正例。而不同部首者,亦得為轉注,是為轉注變例。向夏《說文解字敘講疏》就指出同部首並不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轉注字也有不同部首的,例如:「史」、「書 」二字。「史」、「書」是同義詞,皆言記事;「史」字上古屬之部,「書 」字屬魚部,之魚合韻,《詩》中五見:「史」、「書」顯然屬一對轉注字。唯「史...
各有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座數位也俱是髮蒼鬢白,使他不由得生出人事更迭的感歎。詩中所提「袁、蔣、王、錢」指的是袁枚、蔣士銓、王鳴盛、錢大昕,這四位都是與趙翼同時期的著名學者,在文壇亦享有盛名,袁、蔣二人更與趙翼同為「性靈」派詩人。然而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顯赫,多麼的意氣風發,畢竟已是時過境遷,終將化為塵土,而起繼後浪各顯優長與特色,是否有人甘於只做傳薪者?所以,在「名流各有千秋在」的時勢下,垂垂老矣者只能帶著昔日榮景,逐漸走向衰逝之途。而其中所用「千秋」一詞,其實早見於漢代李陵〈與蘇武〉詩中,詩云:「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此處「千秋」一詞意指「時間久遠」,爾後才又衍申出「可長久存在」的含意。後來「各有千秋」演變為成...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朝 史記功臣侯表考證 齊召南 清朝 經史問答 全祖望 清朝 史記志疑梁玉繩 清朝 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 清朝 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二十二史劄記 趙翼 清朝 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廿二史考異 錢大昕 清朝 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漢書辨疑 錢大昭 清朝 三書正譌、月表正譌 王元啟 清朝 金石萃編 王昶 清朝 史記左傳雕題 中井積德 清朝 龍城札記、鍾山札記 盧文弨 清朝 惜抱軒筆記 姚鼐 清朝 考信錄 崔述 清朝 讀書雜志 王念孫 清朝經傳釋詞、經義述聞 王引之 清朝 四史發伏 洪亮吉 清朝 讀書叢錄 洪頤煊 清朝...
范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獄中寫有《獄中與諸甥侄書》。時年48歲。范曄年少時,其兄范晏常說:「此兒進利,終破門戶。」終如晏言。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的〈范蔚宗以謀反誅〉,是為范曄翻案的文章。 觀點無神論范曄是個無神論者。在《後漢書》裡,他猛烈抨擊了佞佛。認為佛教奇譎不經,尤其不屑於其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的說法。並對信佛的漢桓帝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范曄也反對天命論,認為「天道性命,聖人難言之,況乃臆測微隱,猖狂無妄之福,污滅宗親,以觖一切之功哉!」他還在《張衡傳》中大量收錄了張衡反圖讖引述的史實和論證。與此同時,范曄論證了陰陽禁忌的謬論。 著作《後漢書》...
戴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戴震2 年代3 傳略4 著作 戴震字東原。 年代生於清世宗雍正元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享年五十五歲。 傳略幼年即展現其對考據、文字的天賦,十七歲時,師事安徽婺源的江永,位後來的考據訓詁打下極佳的基礎。曾赴北京,與乾隆時著名的考據家王鳴盛、錢大昕等人交遊。戴震早年受江永訓詁之學的影響極大,亦極用力於此學,為集樸學吳皖兩派之大成者。三十八歲時以舉人充任四庫全書編纂官。戴震雖以學問名世,但歷次赴試皆不第,後得賜同進士出身,改翰林庶吉士,乾隆四十二年卒於官。戴震生當對宋代理學反動的乾嘉時代,凡言性言理者皆受「枯薄無...
別有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座數位也俱是髮蒼鬢白,使他不由得生出人事更迭的感歎。詩中所提「袁、蔣、王、錢」指的是袁枚、蔣士銓、王鳴盛、錢大昕,這四位都是與趙翼同時期的著名學者,在文壇亦享有盛名,袁、蔣二人更與趙翼同為「性靈」派詩人。然而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顯赫,多麼的意氣風發,畢竟已是時過境遷,終將化為塵土,而起繼後浪各顯優長與特色,是否有人甘於只做傳薪者?所以,在「名流各有千秋在」的時勢下,垂垂老矣者只能帶著昔日榮景,逐漸走向衰逝之途。而其中所用「千秋」一詞,其實早見於漢代李陵〈與蘇武〉詩中,詩云:「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此處「千秋」一詞意指「時間久遠」,爾後才又衍申出「可長久存在」的含意。後來「各有千秋」演變為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