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理想化     
瀏覽人次:481 收藏人次:0
將一切想像成合乎希望的樣子。如:「凡事別太理想化,免得與現實相去太遠,徒生幻滅的痛苦。」
理想化身體     
瀏覽人次:115 收藏人次:0
舞蹈治療名詞。指個人為自己設下的人生目標,並去追求完全境界的態度,其理想化有時是意識的,有時是潛意識的,因而透過舞蹈治療身體動作的有效訓練,使個人達到心理層次的理想化身體。《Dance Therapy》1981、《張氏心理學辭典》1992。
    
瀏覽人次:18632 收藏人次:2869474
事情的原則、規律。如:「原理」、「道理」、「公理」、「義理」、「真理」。
物質的紋理、組織。如:「肌理」、「木理」、「紋理」。
辦事、處置。如:「處理」、「治理」、「辦理」、「代理」。
修治、使整齊。如:「整理」、「理家」、「理髮」。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意見或反映的態度。如:「理會」、「置之不理」、「不理你了!」
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這封信寫得條理分明。」
溫習、熟習。如:「理熟了功課」、「書不理不熟」。
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理科」。
    
瀏覽人次:17274 收藏人次:6172383
勸導使性情變好。如:「感化」、「教化」、「潛移默化」。
使改變。如:「化名」、「化妝」、「化險為夷」、「千變萬化」。
消除。如:「化解」、「化痰止咳」。
使物體形態改變。如:「液化」、「焚化」、「火化」、「融化」。
化緣:佛家以能布施者為與佛有緣,故僧尼等求人布施財物稱為「化緣」。
羽化:A>昆蟲自蛹或稚蟲蛻變為成蟲時,稱為「羽化」。B>稱得道成仙為「化」。
接於名詞或形容詞之後,表示狀態的改變。如:「現代化」、「電腦化」、「科技化」、「平民化」、「自動化」。
化學:研究物質結構、性質及變化過程之科學。
化子:靠討飯、要錢過活的人。或稱為「乞丐」、「叫化子」。
    
瀏覽人次:14061 收藏人次:5897538
思索、思考。如:「思想」、「想辦法」、「我想得好頭痛。」
思憶、思念。如:「想念」、「想家」。
要、打算。如:「他想去打球。」
推測、猜測。如:「推想」、「猜想」、「想像」、「意想不到」。
念頭、意念。如:「夢想」、「理想」。
理想     
瀏覽人次:4196 收藏人次:0
1.對未來事物的希望和想像。如:「用功讀書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2.使人滿意的、符合希望的。如:「我這次考得不怎麼理想,希望下次能改進。」
心理防衛機轉_(defense_mechanism)     
瀏覽人次:16712 收藏人次:483441
lization),儀式與抵消(ritual and undoing),隔離(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分裂(dissociation),歪曲 (distortion)。 攻擊性防衛機制:轉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 代替性防衛機制:幻想(fantasy),補償(compensation)。 建設性防衛機制:認同(identification),昇華(sublimation)。 參考文獻Wikipedia(2009). Defense Mechanism...
三時估計法     
瀏覽人次:3736 收藏人次:0
期望時間」。 期望時間 樂觀時間(Optimistic Time,簡稱To)此類型皆假設任何狀態皆為理想化的情況,例如假設工作內容中的影響條件皆為客觀,並不會產生主觀的意見;或者任何的情況也都非常順利且理想,並不會發生任何的突發狀況。而在此理想的條件下,所得之所需工作時間,即為樂觀時間。 悲觀時間(Pessimistic Time,簡稱Tp)相對於樂觀時間,此類型皆假設任何狀況皆十分惡劣且棘手,例如影響條件並非客觀,而是非常惡劣的作業環境;或者作業的內容也無法順利進行,一些突如其來的狀況時常發生。此作業時間為悲觀者所估計...
九年一貫     
瀏覽人次:2151 收藏人次:117648
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等。在九年一貫的課程中,學生要學的是那些可以在生活中活用的基本知識,而非只是理想化的理論。因此,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亦是九年一貫課程的重點之一,學校本位課程指的是以學校本位特色,發展適合學生生活經驗的學習歷程,來建構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而非純粹知識記憶的結果,教學重心也會以能展現學生能力的教學與課程設計為主軸。為了培養國民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課程分為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等七個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各學習領域或主題之...
烏托邦主義     
瀏覽人次:2094 收藏人次:0
有無限潛力的假定之上,以消除欲求、化解衝突以及避免暴力及壓迫作為其特色。(註1)烏托邦主義作為一政治理想化之型態,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雖然無法將其形態完美的付諸實現,但藉由建構一理想、完美的狀態,批評現行之秩序,如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即是。衍生之通俗用法烏托邦主義在通俗用法中經常用來描繪想像的、理想的社會,而有時也被作為一帶有輕蔑意涵的字眼,意味著不符合現實或空想的思維,而被視為一種不切實際、無法達成的目標。思想家所指的烏托邦柏拉圖(Platon)的《理想國》(Republic)目的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