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525 ms
共 4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琵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彈撥樂器。又稱枇杷。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之最基本的彈撥技巧。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的總稱。秦代人民根據圓的形式創出直柄、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至秦漢不斷改進,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為今阮弦之前身。西元四世紀,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傳入中原。唐、宋以來在這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稱為曲項琵琶,今日常見有南管琵琶和國樂常使用的琵琶。琴桿與琴面上皆為四相四弦。除用於歌唱、曲藝、戲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於樂器的合奏、伴奏和獨奏。也稱為「鼙婆」。
|
琵琶別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指婦女改嫁。今亦用於結識新的伴侶。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一.槐西雜志一》:「雖琵琶別抱,已負舊恩,然身去而心留,不猶愈於同床各夢哉?」《廿載繁華夢》第三四回:「妾受老爺厚恩,誓死不足圖報,安肯琵琶別抱,以負老爺,望老爺安心罷。」
|
琵琶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名。唐白居易所撰長篇敘事詩。七言古詩。詩中描述一位歌妓的悲涼遭遇,並因而觸發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感嘆。
|
台灣犁頭鰩或台灣琵琶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obatos formosensis (Norman, 1926)
體盤近似三角形,長度遠大於寬度。吻長為眼徑之5.0~5.3倍,吻端鈍尖,兩側稍凹入;體盤長度為吻長之2.0~2.3倍。喙骨窄。前鼻瓣向內延伸。口裂近乎平直;吻長為口裂寬度之3.3~3.5倍。背鰭兩枚,第一背鰭位置在腹鰭基底之後。腹鰭接近胸鰭。尾縱扁,兩側具縱走皮褶;尾鰭小型,下葉不明顯。體表被覆細小皮齒,觸感平順。體背中線具一列退化之瘤狀突起。福馬林浸泡後體背呈棕黑色,腹面則呈白色。
台灣地區於台中、高雄、東港沿海皆有漁獲記錄。
底棲性,以甲殼類及一些無脊椎動物為主食。
拖網可漁獲,唯數量有限,魚肉可供食用,味美。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鰩亞目(Suborder Rajoidei)
犁頭鰩科或琵琶鱝科(Family Rhinobatidae),Guitarfishes
|
琵琶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琵琶演奏的樂譜。注有弦序符號和左、右手的指法符號。這些符號原是用漢字簡寫制定,然因流派不同有符號使用不一致的現象,近年經不斷改進,已漸趨簡明、統一。
|
琵琶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名垃圾魚、清道夫。為一種觀賞魚類,原分布於南美洲水域,現於台灣南、北、西部河川皆可見,且野外所見的種類可能不止一種。
|
琵琶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肩胛骨,位於胸廓後方,三角形之扁平骨。
|
鮟鱇(老頭魚;琵琶魚;海水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ophiomus setigerus (Vahl, 1797)
吻觸手可供誘捕小魚用;上膊棘上具多尖頭可與他種區分;體黃褐色。
日本北海道以南,中國東海,菲律賓,印度洋。
底棲性,行動遲緩以吻觸手誘捕小魚蝦;產卵期4~6月,最大可達1公尺。
肉供食用,尤其冬季最為美味。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鮟鱇目(Order Lophi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鮟鱇亞目(Suborder Lophioidei)
鮟鱇科(Family Lophiidae),Goosefishes
|
琵琶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為一種害蟲,生長於人畜身上,會吸血,傳染疾病。也稱為「放屁蟲」。
|
斑紋犁頭鰩或犁頭琵琶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obatos hynnicephalus (Richardson, 1846)
體盤近似三角形,長度遠大於寬度。吻短而鈍尖,長度約為體盤長之1/5~1/4;喙骨較寬,後端稍分枝。鼻孔斜向;前鼻瓣向內延伸達鼻孔緣或稍超越鼻孔緣,唯不達口裂部。噴水孔小於眼,緊鄰眼之後方。吻長為口裂寬度之2.8~3倍;腭骨中部稍向前彎曲。背鰭2枚,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末端之距離長於兩背鰭間距。胸鰭頗窄。尾縱扁;尾鰭小型,不具下葉。體表被覆細小皮齒,體背中線具一列細小且鈍之瘤狀突起。體背在福馬林浸泡之後呈棕黑色,另具棕黑色點,有時於體背可見卵圓形花紋,腹面淡橄欖色。背鰭及尾鰭則呈棕色。
出現於中國大陸、日本、台灣沿近海域。
底棲性,以甲殼類為主食。
拖網可漁獲,魚肉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鰩亞目(Suborder Rajoidei)
犁頭鰩科或琵琶鱝科(Family Rhinobatidae),Guitarfishes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