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琵琶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變)
漢語拼音: pí pá (變) pí pa
解釋:
  1. 樂器名。中國的彈撥樂器。以桐木製成,琴身為半梨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與琴面上設四至六相,九至二十四品、四弦。
    【例】今晚在國家音樂廳有場琵琶獨奏會。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琵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í pa
解釋:
樂器名,彈撥樂器。又稱枇杷。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之最基本的彈撥技巧。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的總稱。秦代人民根據圓的形式創出直柄、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至秦漢不斷改進,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為今阮弦之前身。西元四世紀,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傳入中原。唐、宋以來在這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稱為曲項琵琶,今日常見有南管琵琶和國樂常使用的琵琶。琴桿與琴面上皆為四相四弦。除用於歌唱、曲藝、戲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於樂器的合奏、伴奏和獨奏。也稱為「鼙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琵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i P´a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彈撥類樂器。琵琶二字始自漢代,最早寫作枇杷或批把,是模擬演奏手法的形聲字,右手向前彈出曰〈批〉,向後彈進約〈把〉。秦末將鼓按上弦改造成為撥弦樂器,稱為「弦」,後世亦稱「秦琵琶」,漢代參考傳統樂器箏、筑、箜篌等,創造出木製直柄、圓形音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撥的樂器,也稱為琵琶,又名「漢琵琶」,晉代阮咸擅長彈奏此樂器,後人稱之為「阮咸琵琶」,簡稱阮。唐代由印度傳入中國北方的半梨形音箱琵琶,曲項、四弦四柱、橫置胸前、用撥子彈奏,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和當時直柄圓形的漢琵琶區別,故名「曲項琵琶」,為隋唐時代歌舞音樂的重要樂器。宋代以後,稱曲項琵琶為琵琶,直柄圓形的漢琵琶,則稱為阮咸。唐代琵琶用於獨奏、合奏及舞蹈的伴奏,宋元時代為適應說唱、戲曲的伴奏,增設品位擴大音域,明代琵琶已發展為四相九品,清代演奏形式由橫彈改為豎彈,棄掉撥子,用手指彈奏,提高了琵琶的表現力。在敦煌壁畫中,琵琶的圖形最多,僅莫高窟就繪有七百餘只,演奏形式大都為蹲坐、橫抱,少數作為舞蹈造型以反彈琵琶形式出現於壁畫中。著名琵琶曲有《霓裳曲》、《六么》、《涼州》、《塞上》、《海青拿天鵝》、《十面埋伏》、《月兒高》、《春江花月夜》等。
參照: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敦煌學大辭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琵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琵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î-pê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中國的彈撥樂器。用桐木製造,琴身為半梨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和琴面上有設四到六相,九到二十四品,四弦。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琵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琵琶類:
彈弦樂器,古代稱作「枇杷」。遠在西元前三世紀,中國就有常柄、皮面、圓形音箱的琵琶,漢代亦有木面十二柱的琵琶出現。約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後,透過印度傳到中國的一種琵琶,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叫「曲項琵琶」,這是現代琵琶的前身。它吸收了秦、漢琵琶的長處改造發展,並經後人不斷改進,由有相無品增加至四相十多品,民國後,採用十二音平均律,增至六相二十四品,音域擴大。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撥彈奏,唐代中葉改用手指,彈奏技巧經長期發展,日趨複雜,表現力益豐富。現代琵琶背板用紫檀、紅木、花梨木製作,腹內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面板相連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製,內側開音孔,又稱「納音」。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製。品為竹製,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多為六相二十四品琵琶。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a、d1、e1、a1。現今傳遍中國南北各地,除做為演奏、重奏、合奏等純樂器的形式出現外,在戲曲、曲藝、歌唱等伴奏樂隊中也廣泛地被應用,是具代表性的彈撥樂器。
南管上四管:
南管琵琶屬於曲項琵琶的一種,俗稱「南琵」,以別於「北琶」。南管琵琶有「四相」(琴頸上山形之物為相)「九品」(琴面上玳瑁片狀物為品),琴身大都使用杉木,琴面使用梧桐木,有些人還特意蒐集老房子的杉木製作琴身,因為老木頭的穩定性較高,也不容易變形;製作「品相」的材料以玳瑁殼為上極,而琴身上漆的好壞也會影響琵琶的音色。琵琶彈奏時橫抱,琴體與身體保持近乎九十度平衡的姿勢,左手用食指、無名指按絃,右手用食指與大拇指「捻」、「點」、「挑」,「掄」則以小指為先,順序以各指彈絃,大抵右手彈奏多用食指與拇指,中指原則上在琵琶和三絃上是忌諱使用的,至於五指並用也只有「掄指」一個指法而已。
祭孔及雅樂絲類:
十三音樂隊之琵琶可分為南琶與北琶二種。南琶(南管琵琶)梨形音箱較寬而圓,音色圓潤;北琶則稍細長,音色鏗然,二者在演奏時不相混用。其演奏技巧上,左手不取相位之聲,僅用品位之音。調弦定音,調成「合─上─尺─合」之四度、二度、四度音程,屬於反管調弦系統。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琵琶 相關客家語 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