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8.49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掐絲瑯鳧式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瑯器是將瑯釉藥塗覆在金屬胎燒製而成的工藝。掐絲瑯的發明最早,是先以銅絲框格,填施各色釉料,反覆燒製,再打磨、鍍金而成;元朝由西方將製作技術傳入中國,明代發揚光大,景泰年間達到創作高峰,因此又稱景泰藍。 香薰為昂首雁鴨造型,型制優美,應為明代、十六世紀前期文物。銅胎,爐蓋與器身在腹部套合,香煙經由鳧頸自口溢出。除了喙及足蹼之外,全身掐絲施填不同顏色的瑯釉及加彩表現羽毛。底座掐絲纏枝菊花紋。鎏金基座應為後代所加,底部中央陰刻「甲」字,是乾隆朝作文物評鑑的標記。動物造型的瑯器出現在明代中晚期,豐富了瑯器的器形。
掐絲瑯番蓮紋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銅胎掐絲瑯圓盒,造形取材自蓮花。平頂,以蓮花心含蓮蓬圖案為裝飾。盒身與盒蓋之弧形外壁,模鑄仰覆蓮瓣形,蓮瓣周稜突起,瓣尖微卷外揚。各蓮瓣框稜內,各飾一朵折枝蓮,各蓮之花心圖案及細部線條不盡相同。全器入手沈重,製作精雅,掐絲線條嚴整,線上鍍金痕猶明晰。所施鵝黃、靛藍、淺藍、鮮紅、瑩白諸瑯色料均厚實鮮亮。器裏及底均鍍金,盒內底心中央橫刻細字楷款:「大明景泰年製」。掐絲瑯器在元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窯」,製有爐、瓶、盒、杯、盞之類器用,雖然明初洪武間為賞鑑家曹昭譏為「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然此種工藝在明代製作極盛,俗稱為「景泰藍」,蓋因景泰年間(1450一1456)宮廷作坊所造的瑯器最富盛名之故。明末賞鑑家以之與成化瓷器、宣德銅器、永樂漆器並舉,推崇為明代最重要的工藝成就之一。傳世景泰款器真偽雜陳,本件香盒為難得的時代風格相符的有款器。  
瑯黃地牡丹紋蟠龍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雍正時期在皇室高度關注下,源自西方的畫瑯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無論瓷胎、銅胎、玻璃胎、畫瑯不僅色彩鮮麗,紋飾亦極其講究。畫瑯蟠龍瓶器表的牡丹花為傳統中國吉祥圖案,而器肩兩側鑲嵌的夔龍和頸上裝置的捲草環,雕工精細,或可看成是吸收西洋技術之後,轉而對傳統工藝所做的再詮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瑯」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透明玻璃質物體,色白,可加各種色彩,塗在金屬器物表面,做裝飾及防鏽蝕用。
瑯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齒冠的最外一層,為人體中最硬的組織,其中無機物占百分之九十六到九十九,剩餘為水及有機物。也稱為「牙釉質」。
瑯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製作瑯器的釉藥,施繪在瓷器的表面,用火低溫燒製而成。也稱為「瓷胎填瑯」。
蛺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小型蛺蝶。軀體背側淺黃褐色,腹側白色。前翅前緣略弧形,翅端突出。後翅外緣稍呈波狀。翅背面底色橙黃色,外側有黑色線紋,內側有黑褐色斑點與紋列。翅脈端有黑褐色紋。前翅中室內有兩枚黑褐色鏤空紋。翅腹面斑紋樣式與翅背面相似,但外側泛紫色光芒,斑紋色淺而模糊。緣毛橙黃色。
內填瑯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瑯器。製作的方法是在內部做成花格的金屬品,或是鏤成花紋,再填上硼酸鹽、矽酸鹽的混合塗料,而後燒成成品。
柯比莉亞;有瑯眼的少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兩幕三景的默劇舞劇(Mime Ballet)。聖雷翁(Arthur Saint-Léon, 1821-1870)編舞,德利伯(Léo Delibes, 1836-1891)作曲,努特(Charles Nuitter, 1828-1899)與聖雷翁共同編劇,羅米耶(Paul Lormier)服裝設計,1870年5月25日首演於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故事內容:第一幕:加利西亞地區某一村(Galicia)的廣場上,活潑的少女史璜妮達(Swanilda)在玩具匠柯比留(Coppelius)的店前跳舞,她好奇的想吸引永遠坐在窗口的柯比莉亞(Coppélia,柯比留的女兒)...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