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2.28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疾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症的總稱。《儒林外史》第一回:「我雖年老,又無疾病,你自放心出去躲避些時不妨。」
水媒疾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藉水為媒介而將病原菌傳染到環境或其他生物而導致疾病之發生。常見的水媒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志賀氏桿菌、霍亂弧菌、原生動物及病毒等。
疾病自然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疾病的自然發展過程。有兩個方面的表現:(1)宏觀或生態學方面,即疾病與環境的關係。例如地方性砷中毒與水井的分布及水井中砷含量的關係。(2)有機體方面,各種疾病的表現雖然不同,但都有共同規律。如慢性病都有一個易感期、發病前期、發病期和恢復期。有些疾病則須經過一定過程後才會自然恢復或經治療後再恢復。但另有一些疾病經一定過程後仍不能徹底恢復且留有一定的功能或器質的缺陷。還有些疾病本身雖發病時不嚴重,有時卻殘留慢性的損害,如慢性肝炎等。有些疾病則更可能導致另一種相關的疾病,如肝硬化導致肝癌等。這些過程就是疾病自然史。
疾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分成兩大基本類型:盛行率(prevalence rate)和發生率(incidence rate)。盛行率是指某時段內的所有病例數比上平均人口數,而發生率則是某時段內新發病的病例數和平均總人口數的比值。慢性疾病,如肺結核,由於病程較長,其盛行率會高於發生率;而急性疾病,如感冒,其盛行率則與發生率接近。請分別參見盛行率(prevalence rate)與發生率(incidence rate)。
蟲媒傳播的疾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單就字義而言,它係指由昆蟲所傳播的一組疾病。但是在一般人的認知上,它係於指由昆蟲綱及蛛形綱等節肢動物所媒介的所有疾病。其傳播疾病的方式有機械式傳播、生物性傳播及遺傳性傳播三種。而傳播的病原體則包括了病毒、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原蟲及蠕蟲。常見的蟲媒傳播的疾病有:(1)蚊:瘧疾、登革熱、黃熱病、日本腦炎、斑氏及馬來絲蟲病,(2)家蠅及其他近似蠅類:阿米巴赤痢、細菌性赤痢、傷寒、霍亂、蛔蟲病,(3)白蛉:黑熱病、白蛉熱,(4)蚤:鼠疫、地方性班疹傷寒,(5)蝨:流行性班疹傷寒、回歸熱、戰壕熱,(6)蜱:Q熱、蜱媒回歸熱、蜱媒腦炎,(7)蟎:恙蟲病、疥瘡、地方性班疹傷寒。
經水傳播的疾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於飲用受病原體污染的水而引起的各種急慢、長短病期的疾病。常見的有:(1)細菌引起的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病、細菌性痢疾、霍亂等;(2)病毒引起A型肝炎;(3)原生動物引起的阿米巴痢疾、梨形蟲病;(4)蠕蟲引起的蛔蟲、鞭蟲、鉤蟲及糞線蟲病等。其他如游泳池用水消毒不全所致之外耳炎、毛囊炎及血絲蟲病等也屬於經水傳播的疾病。為防止經水傳播的疾病,我們應該做好水源的保護,有效進行飲用水淨化工作,並避免錯接(cross connection)事故的發生,且勿飲用未經淨化的原水,如此方能確保飲用水不受人畜糞便及其他污物之污染。
疾病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疾病行為之解釋最為普遍而概括者,當推麥肯尼克(David Mechanic)與福爾卡特(EdwundH.Volkart)二人所下之定義:個人察覺疼痛、不適,或其他機能失調之徵象時,對此諸症狀予以體認、評估,並據以行動者。
  疾病行為相當複雜,不准疾病種類繁多,所造成之痛苦與困難大有出入;同時又每隨個人之注意力、對症狀之體認與評估,以及社會之界定或標籤等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再者,病人可求助或使用醫藥照顧之範圍,亦隨時間空間因素與個人基本屬性及其社會文化背景等之不同而有所差異。誠如麥肯尼克所指出,疾病行為既為社會文化制約下而習得之行為模式 ,又為個人對困境(situational d...
疾病預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疾病預防(disease prevention)1.1 一般診斷1.2 健康檢查1.3 關鍵字1.4 參考書目 疾病預防(disease prevention)大多數的疾病發生都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除環境汙染和生活壓力,飲食不當是最主要的原因。人們吃下太多高脂肪、高膽固醇、高鈉等各種添加化學物質的食物,長期下來很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而造成身體負擔,最後產生
水媒性疾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水作為病原媒介的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痢疾等。
經土壤傳播的疾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觸受病原體污染土壤引起的疾病。病原體污染土壤後可在土壤中存活一定時間,並在適當條件下接觸後引起疾病如傷寒、副傷寒、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腸道傳染病,蛔蟲、鞭蟲、鉤蟲等蠕蟲病;某些芽胞菌如破傷風桿菌等。部分人畜共患病也可經土壤傳染給人,如鉤端螺旋體病、炭疽症、Q熱、土拉倫斯菌病等。土壤中的病原體感染人體之方式有許多種,如手被土壤污染後,再經口感染(如蛔蟲、腸道傳染病菌),由皮膚直接侵入(如鉤蟲),經破損皮膚侵入(如破傷風桿菌)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