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7.16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病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病的因素。如:「這種疾病需要照X光片才能找出病因。」《聊齋志異.卷二○.胭脂》:「王氏適來省親,研詰病因。答言:『自亦不知,但爾日別後,即覺忽忽不快,延命假息,朝暮人也。』」
病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疾病發生的主要因子。通常可分為(1)物理性:如游離輻射、噪音、振動;(2)化學性:如鉻、鉛、錳、汞、鎘等重金屬或四氯化碳、氯仿等肝毒性有機溶劑等;(3)生物性:如結核桿菌,B型或C型肝炎病毒等;(4)體質性:如膽固醇過高、維生素缺乏或遺傳因素。一種疾病發生可由單一致病因子所致,也可由幾種相互獨立的不同致病因子的共同作用所致。
病因組成的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因的組成反映了當代的主要致死疾病。而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工業化持續發展,環境中致病的危害因子益趨複雜;同時醫療科技的發達,也多少控制部份疾病的盛行程度,有效地改變疾病型態。因此各年代的主要致死疾病會隨著時空推移,因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改變而轉變。早年病因組成中,主要致死疾病為急性傳染疾病,例如台灣地區民國41年(西元1952年)的主要死因為胃炎、十二指腸炎、腹炎及大腸炎、肺炎、結核病等。近年來,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環境危害因子的增加,主要的致死疾病已轉變為以慢性病為主。例如台灣地區民國83年(西元1994年)之主要死因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以及意外事故等。
病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疾病的發生常常不能歸因於單個孤立的病因,而是許多病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數個病因如何作用及其機轉常是環環相扣如網,每個環節常是它前面若干因素綜合的結果,這相互聯結起來的致病因素與機轉稱病因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緣故、事情的原由。如:「原因」、「起因」、「前因後果」、「事出有因」。
由於某種緣故。如:「因為」、「因故」、「因小失大」、「因公出差」、「艱困的生活因而改善。」
順應。如:「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因陋就簡」。
承襲、沿用。如:「因循」、「因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不舒適、不健康的現象。如:「生病」、「疾病」、「病情」、「毛病」、「病從口入」。
缺點、缺失。如:「語病」、「毛病」、「弊病」。
有病的。如:「病夫」、「病人」、「病患」、「病容」。
身體覺得不舒服。如:「他病了好幾天。」
病歷:有關病人過去及現在病情累積的紀錄資料。
麻木不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並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痺論〉中記載痹症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意思是說:「痺症」,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氣血運行失常,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等處疼痛、痠楚、麻木等的一種疾患。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濕痺不只關節疼痛,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對症下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斷該給兒尋潟藥、李延發汗藥。他們覺得奇怪,就問:「為什麼症狀相同卻開不同的藥?」華佗回答說:「兒尋的病因在體內,李延的病因在體外,所以治療的方法不同。」分別給他們用藥,隔天就都好了。
面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青春期男女易患的皮膚病,常在皮膚上發生小痘或黑頭。本病因皮脂腺過度分泌、毛囊角質異化、細菌增生所致起的毛囊發炎現象。也稱為「痤瘡」、「青春痘」。
疑難雜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種病因不明或難治的病。比喻不易理解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如:「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任何疑難雜症都可以向他請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