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虎觀     
瀏覽人次:177 收藏人次:0
漢代的宮殿。漢章帝時曾會集大夫、博士、儒生等多人於此地講議五經同異。《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
白虎觀之會     
瀏覽人次:91 收藏人次:0
  白虎觀之會,係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詔令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會北宮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連月乃罷。唯因爭議不決,帝乃親制臨決,如西漢孝宣帝甘露二年(西元前52)論經石渠閣之故事,顧命史臣作〔白虎議奏〕;而負責撰集其事者,即是班固,書稱〔白虎通德論〕,後稱〔白虎通義〕。〔隋書.經籍志〕及〔新唐書.藝文志〕,均稱書六卷;今〔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所錄,乃元大德中劉世常所藏,凡上下二卷,四十四篇。
  白虎觀之會的起因,賓基於西漢以來經學今文與古文、師法與家法、章句與訓話大義之爭。如史載:「李育少習〔公羊春秋〕,又頗涉獵古學,...
    
瀏覽人次:38954 收藏人次:4331078
看。如:「觀賞」、「觀光」、「參觀」、「觀看」。
景像、情景。如:「奇觀」、「景觀」、「外觀」、「恢復舊觀」。
看法、意識。如:「觀念」、「主觀」、「人生觀」、「世界觀」。
道觀:道教的寺廟。
小樓及其上之建築物。如:「樓觀」。
    
瀏覽人次:23383 收藏人次:14643426
素淨,如雪、牛奶的顏色。如:「白雪」、「乳白」、「白報紙」、「白色的花」。
清楚、明白。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日間、光明。如:「白天」、「白晝」、「東方發白」、「月白風清」。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空無所有。如:「交白卷」、「白手起家」。
徒然。如:「白搭」、「白說」、「白跑一趟」、「白忙一場」、「白白的浪費這多人力,真可惜!」
坦率。如:「只要你坦白說出真相,我不會怪你的。」
戲劇中的對話。如:「對白」、「道白」、「旁白」。
不付出代價而得到的。如:「白吃白喝」、「白看了一場電影。」
表明、陳述。如:「自白」、「告白」。
    
瀏覽人次:14398 收藏人次:3507797
一種猛獸。屬脊椎動物。形狀像貓,體型碩大。全身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情凶猛,為肉食性動物。俗稱為「老虎」。
威武勇猛。如:「龍兄虎弟」、「虎父無犬子」。
虎虎:形容精神充沛的樣子。如:「虎虎生風」。
馬馬虎虎:隨便、不仔細。如:「他做每一件事都是馬馬虎虎,交差了事。」
白虎     
瀏覽人次:901 收藏人次:133839
1.神話傳說中的野獸。《詩經.召南.騶虞》:「于嗟乎騶虞。」漢.毛亨.傳:「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
2.星名。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的總稱。
3.中國神話或星相家所說的凶神。《水滸傳》第三七回:「纔離黑煞凶神難,又遇喪門白虎災。」《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現身包龍圖斷冤》:「白虎臨身日,臨身必有災。」
4.俗稱無陰毛之女子。
上行下效     
瀏覽人次:22608 收藏人次:1663307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卻一直存在著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在東漢章帝時,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會後,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白虎通》一書。〈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並強調「教」,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所以《孝經》、《論語》等經書都指出「教」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詩經》則更明確的說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後來「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說苑》一書裡,〈君道〉篇剛好載錄...
息事寧人     
瀏覽人次:18464 收藏人次:1283065
漢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術,建初四年(西元79)召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等據以作成《白虎通義》;又詔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遺規,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史家將他與明帝媲美,兩朝合稱「明章之治」。章帝為人寬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鑿之類的酷刑。章帝曾下詔,命令所有的官員,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驗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間互相告發,一律不得受理,為政以不得生事擾民為重點。後來「息事寧人」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上為下效     
瀏覽人次:885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上行下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卻一直存在著的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在東漢章帝時,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會後,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白虎通》一書。〈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並強調「教」,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所以《孝經》、《論語》等經書都指出「教」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詩經》則更明確的說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後來「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
息事甯人     
瀏覽人次:464 收藏人次:149451
此處所列為「息事寧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術,建初四年(西元79)召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等據以作成《白虎通義》;又詔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遺規,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史家將他與明帝媲美,兩朝合稱「明章之治」。章帝為人寬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鑿之類的酷刑。章帝曾下詔,命令所有的官員,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驗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間互相告發,一律不得受理,為政以不得生事擾民為重點。後來「息事寧人」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