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7.38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眶,眼睛的周邊。說文新附.目部:「,目際也。」
眥必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怨,也一定要報仇。語本《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一飯之德必償,眥之怨必報。」後指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九.灤陽續錄一》:「此狐快一朝之憤,反以隕身,亦足為眥必報者戒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怒時瞪著眼睛的樣子。《漢書.卷六○.杜周傳》:「反因時信其邪辟,報眥怨。」《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眥之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瞪眼生氣的樣子,後借指微小的怨忿。如:「眥必報」。《三國演義》第二二回:「操因緣眥,被以非罪。」
眥之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舊唐書.卷五六.李子通傳》:「性好施惠,家無蓄積,眥之怨必報。」《三國演義》第六五回:「法正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眥之怨,無不報復。」也作「眥之隙」、「眥之嫌」、「眥之私」。
眥之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後漢書.卷二七.趙典傳》:「今與郭汜爭眥之隙,以成千鈞之讎,人在塗炭,各不聊生。」《三國志.卷六.魏書.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也作「眥之怨」。
眥之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嫌隙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舊唐書.卷五○.刑法志》:「眥之嫌,即稱有密,一人被告,百人滿獄。」也作「眥之怨」。
眥之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私人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元史.卷二○五.姦臣傳.鐵木迭兒傳》:「鐵木迭兒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眥之私,無有不報。」也作「眥之怨」。
反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翻白眼。黑眼球往上吊,露出白眼球,表示不以為然、不滿的情緒或是快要死的樣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縣不說「眼」,說成「眼仔(音ngien31 ngai11 ngai11 e31四)」。形容不予理會的樣子。例:老弟當毋聽話,逐擺喊佢做事就眼(仔)。(弟弟很不聽話,每次叫他做事就擺出一副不理人的樣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