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03.1252 ms
共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睚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怒時瞪著眼睛的樣子。《漢書.卷六○.杜周傳》:「反因時信其邪辟,報睚眥怨。」《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
睚眥必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怨,也一定要報仇。語本《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後指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九.灤陽續錄一》:「此狐快一朝之憤,反以隕身,亦足為睚眥必報者戒也。」
|
睚眥之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舊唐書.卷五六.李子通傳》:「性好施惠,家無蓄積,睚眥之怨必報。」《三國演義》第六五回:「法正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也作「睚眥之隙」、「睚眥之嫌」、「睚眥之私」。
|
睚眥之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後漢書.卷二七.趙典傳》:「今與郭汜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讎,人在塗炭,各不聊生。」《三國志.卷六.魏書.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也作「睚眥之怨」。
|
睚眥之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嫌隙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舊唐書.卷五○.刑法志》:「睚眥之嫌,即稱有密,一人被告,百人滿獄。」也作「睚眥之怨」。
|
睚眥之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私人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元史.卷二○五.姦臣傳.鐵木迭兒傳》:「鐵木迭兒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眥之私,無有不報。」也作「睚眥之怨」。
|
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眶。《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頭髮上指,目眥盡裂。」唐.杜甫〈望嶽〉詩:「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
唾面自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別人吐口水在臉上時,不擦拭而讓它自己乾掉的故事。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典出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
|
街談巷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張衡〈西京賦〉(據《文選.卷二.賦.京都上》引)1>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輕死重氣,結黨連群。寔蕃有徒,其從如雲。茂陵之原,陽陵之朱。趫悍虓豁,如虎如貙。睚眥蠆芥,屍僵路隅。丞相欲以贖子罪,陽石汙而公孫誅。若其五縣2>遊麗,辯論之士。街談巷議,彈射臧否3>。剖析毫釐4>,擘肌分理5>。所好生毛羽,所惡成創痏。郊甸之內,鄉邑殷賑。五都貨殖,既遷既引。商旅聯槅,隱隱展展。冠帶交錯,方轅接軫。封畿千里,統以京尹。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書.卷三○.藝文志》。
(2) 五縣:即「五陵」,指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漢代帝王陵寢所在的縣。皆位於長安,為當時豪俠...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