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礫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石頭。地質學上稱由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小石子,通常直徑介於2-64毫米。常沉積在河床或山麓和山前地帶。《韓詩外傳》卷三:「夫太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所以成其大。」
礫石蠑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屬小形貝類,殼形與鐘螺相似,亦為塔形。殼色為白色底具紅色條紋,具明顯的脹橫肋,在脹橫肋之間亦有較小的螺肋,部份亦有咖啡色個體。殼底無臍孔,殼底與殼表相同,亦是白色底紅色條紋,不同的是殼底為同心圓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礦物集結而成的堅硬塊狀物。如:「石頭」、「石塊」、「砂石」、「岩石」、「大理石」、「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部首。
姓。
量詞。用於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石等於十斗。亦稱為「公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石子。如:「石礫」、「瓦礫」、「沙礫」、「礫漠」。
山頂洞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且縫綴而成的獸皮也可用於搭蓋住所等作用。另外在遺跡中亦發現許多裝飾用品,如鑽孔石墜,以繩子將石珠、礫石、獸牙、魚骨和貝殼等串起製成項鍊等裝飾品。學者進而推論山頂洞人時期勞動效率大幅提升,故有一定閒暇時間。 參考書目註1:通鑑文化編輯部,《消失的古文明》,新北市:生活品味文化,民95,頁20-21。註2:陳雪良,《中華遠古文明之謎︰中國人從哪里來》,文匯出版社,2013。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山頂洞人
大坌坑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為原始農業的開端。(註一)(註二)(註三)(註四)大坌坑文化的石器,除了以打製而成的石斧、石刀、礫石砍伐器之外,也出現了磨製的石斧、石錛和石鏃和網墜等,也使用骨角器和貝器。此時期的人類已經會燒製陶器,不過技術尚未成熟、火候較低,燒製的陶器大都粗糙鬆軟,顏色呈現暗紅、橘紅、或深褐,以罐和缽為主,在陶器口部的唇面和肩部也常以「之」字型、條型或波浪型劃文為飾,主體則以粗繩紋裝飾為最大特色,因此大坌坑文化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註一)(註二)(註三)(註四)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大坌坑文化、粗繩紋陶文化Keyword:Tapen...
塊體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顆粒的大小、山坡坡度的緩陡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流動體的密度和黏稠度比一般的河水大,因此可以搬動大的礫石,有時會形成土石流,每小時流速高達100公里以上。土石流所造成的堆積地形,廣泛分布在沖積扇面上和許多火山山腳下;其表面凹凸不平,而前端多形成3至6公尺的陡牆;其堆積層的淘選度差,大小顆粒雜呈。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塊體運動英文關鍵字:Mass movement 參考資料1.徐美玲。台灣的地形,2008年一版,頁28-32。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長濱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狩獵、漁撈為主,尚未出現畜牧和農耕。當時以敲擊的方式製作成石器,製成的工具以小型刮削器和刀型器為主,礫石砍砸器為次,也使用骨器,尚未出現磨製石器的技術。也因考古未見到陶器出現,而被稱之為「先陶文化」。台大考古隊在八仙洞總共發現了十六個洞穴,依照其位置由最高為崑崙洞;其次為乾元洞、拱辰洞;再下為海雷洞;再下為永安洞、菩提洞、朝陽洞;再下為無名洞、龍舌洞、潮音洞、金華洞;較低為水濂洞、靈岩洞、觀音洞、三藏洞。洞穴高低是由於地殼上升,集塊岩慢慢從海面浮出來,因此根據地質學理論,洞穴海拔越高,其形成年代越早(註一)。在遺址之中,...
沙塵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富沙源以中國為例,華北地區西北以及蒙古一路橫亙至新疆、外蒙古一帶,是亞洲最大的沙塵製造地,此一沙粒和礫石區的總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以上,配額冬季時,北半球西伯利亞地區的冷高壓系統,配合行星風系不斷吹送來自廣大的沙海的源源沙石近至華北華中地區,遠至日本、台灣、菲律賓等低緯國家。(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沙塵暴英文關鍵字:Sandstorm 參考文獻註1:石再添。地學通論。國立空中大學。 P.199註2:何金鑄。地學通論。自行出版。 P.195
土石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哩)的速度迅猛衝下山坡,對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泥流搬動過像房子一般大的巨石。泥流沉積物是由粉砂、礫石、有機物質以及其他岩屑構成的分選很差的混合體。泥流的邊緣很陡,邊界明確,表面不規則,並且有舌狀的外形,高度可達3∼6公尺(10∼20呎)。這種堆積物廣泛分布在沖積扇上和許多火山根的周圍。出處:1.內政部消防署。2.大英百科全書。2005年。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