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5.28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秋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年中介於夏、冬之間的季節。此時氣候逐漸涼爽。北半球定為從秋分到冬至的時期。我國指從立秋到立冬的三個月,相當於國曆的九、十、十一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兄弟姊妹排行最小的。如:「伯仲叔季」。
最後、末尾的。如:「季冬」、「季世」。
三個月為一季。如:「夏季」、「春季」。
時期,指一段時間。如:「花季」、「旺季」、「雨季」。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季有三個月。如:「這個節目已經做了十三季。」
姓。
一日三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1>兮,一日不見,如三秋2>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注解〕 (1) 蕭:一種香草。即艾蒿。 (2) 三秋:舊有指三個秋季九個月、一個秋季三個月或三年等不同的說法。其實古人常用「三」表示多數,甚至用作無盡之詞。此詩中的「三月」、「三秋」、「三歲」,雖可語譯為「無窮個月」、「無窮個秋」、「無窮個年」,但都指時間的無限長久,表示無盡的相思,意義是一樣的。
秋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舉時代在秋季舉行的鄉試。《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未幾,科試冠軍,秋闈果中經元。」也稱為「秋試」。
不時之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時之需」原作「不時之須」,見於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後赤壁賦〉。北宋神宗朝,蘇軾遭人誣陷獲罪,被貶謫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在此期間,蘇軾常四處遊覽,曾兩次遊於城外的赤壁磯,並將此地喻為三國古戰場赤壁,借以興發思古之悠情,寫下傳頌千古的〈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前赤壁賦〉寫於秋季,文中借肅颯之景抒發撫今追昔的感慨;〈後赤壁賦〉作於冬季,文中則借滄桑景物抒發胸中悲涼之意。「不時之須」一語即見於〈後赤壁賦〉,文中描述:蘇軾與兩位好友在夜間漫步,舉頭見到月色美好,於是起了酒興。其中一位友人正巧有尾鮮魚可以下酒,蘇軾便興沖沖地回家向妻子要酒,他的妻子說:「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意...
水落石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醉翁亭位於滁州(今安徽省滁縣)城西南瑯琊山兩峰之間,為山僧智仙所築。〈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遊賞醉翁亭後所寫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寫出山林四季變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綠樹繁茂而成一片濃蔭,秋季風聲蕭瑟而霜色瑩潔,冬季水枯而石頭盡露。朝暮之間的景色變化,加以四季的不同景色,使得遊賞於醉翁亭中的快樂顯得無窮無盡。「水落石出」或許就是從本文摘出的一個成語。因為水位低,本來沉於水底的石頭逐一浮露出來,石頭猶如原被遮掩的真相,所以這句成語就被用於比喻事情經過澄清而後真相大白。
愛情三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435,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民國99年1月。[註三]孫中興,愛(情)的分析 p.11,2011秋季,愛情社會學(臺大開放課程)。[註四]孫中興,愛(情)的分析 p.11,2011秋季,愛情社會學(臺大開放課程)。[註五]孫中興,愛(情)的分析 p.11,2011秋季,愛情社會學(臺大開放課程)。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平分秋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分秋色」是指中秋時分。中秋為農曆八月十五日,因居秋季三個月之中,恰為秋天平分之處。故此語見於宋代詩詞,總與明月相襯托,如宋.李朴〈中秋〉詩:「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這是詠中秋時常見的用語。也因為是秋色平分,所以引申有分不出高下的意思。有人以為此語遠出於戰國楚.宋玉〈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之句,意思是:上天把一年平均分為為春、夏、秋、冬四季,我獨自為寒冷淒清的秋季感到傷悲。句中「平分四時」的意思與「平分秋色」不同,備此參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菊科菊屬,多年生草本。莖略帶木質。葉互生,卵形,有缺刻和鋸齒。秋季開花,花冠周圍為舌狀,中部為管狀,屬頭狀花序。種類繁多,可供觀賞、製成飲料及藥用。[例]秋菊、菊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