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稻埕     
瀏覽人次:1219 收藏人次:0
晒穀場。用以曝晒稻穀的場地。
稻埕     
瀏覽人次:183 收藏人次:0
1860年清朝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淡水開港通商。英國人對於臺灣的樟腦、茶葉需求很高。大稻埕在淡水開港後,變成臺北最熱鬧的商業中心,以茶葉、布料的貿易為主。當時在大稻埕遍佈洋行,獲取了極高的商業利益,並且在臺灣巡撫劉銘傳的主導下,成立「茶郊永和興」,也就是現今的臺北市茶業公會。
附註:英國人有喝下午茶的習慣,並且在當時樟腦是製作底片重要的原料,需求非常高。
稻埕偶戲館     
瀏覽人次:122 收藏人次:0
臺北(附錄-地名-文教處所)
    
瀏覽人次:14042 收藏人次:639737
4.臺灣、閩南地區稱庭院或場地為「埕」。如:「稻埕」。
    
瀏覽人次:6865 收藏人次:1854720
一種禾本農作物。果實去殼後,可以食用,稱為「米」。如:「稻作」、「稻秧」、「稻穀」、「稻穗」、「稻米」。
頂下郊拚     
瀏覽人次:3941 收藏人次:155468
州府同安人,焚屋毀舍,史稱頂下郊拚。敗逃的同安人逃往北方的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最後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重建廟宇街市,利用淡水河從事對渡貿易。頂下郊拚後,艋舺的下郊就此消失。(註3,4) 與頂下郊拚有關的廟宇清代艋舺地區的移民主要有閩南人、泉州三邑人、泉州安溪人、泉州同安人。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族群各有自己供奉的神與廟宇:三邑人以龍山寺為商業、行政中心;安溪人以主祀清水祖師的祖師廟為信仰中心,同安人則在八甲庄(今老松國小附近)祭祀商人陳金絨家供奉的霞海城隍。 艋舺龍山寺龍山寺由三邑移民(晉江、南安、惠安)所建,...
國立瑞芳高工     
瀏覽人次:2847 收藏人次:0
土木水利專家總督府敕任技師八田與一及西村仁三郎和省籍教育家曹賜寤先生、林熊洋先生等人共同創立,借用大稻埕樺山東本願寺(今善導寺)上課。1936年(日昭和11年),遷移至成淵中學借用教室日間上課(當時成淵中學僅設夜間部)。1939年(日昭和14年),9月更名為私立土木測量學院。1941年(日昭和16年),財團法人在三重埔購地建校舍。1944年(日昭和19年),校舍完工遷入使用。1946年(民國35年),5月由台北縣參議員林宗賢在縣參議會提案,將土木測量學院改制為縣立學校,並獲議會通過,同時更名為縣立三重初級工業職業學校。1...
劉銘傳     
瀏覽人次:1797 收藏人次:326652
貿易對象的模式,也促成台灣經濟繁榮。一八六零年代,外國商人首先發現台灣北部山地適合種植茶葉,於是在大稻埕設立茶葉洋行,以美國為主要的外銷對象。大稻埕本來只是艋舺附近的小村莊,因為茶葉的集散與加工,到十九世紀末,已經是僅次於台南的全台第二大城。當時的一份記載說:「茶皆集於大稻埕,每至夏月,開場列肆,柬別精惡,受雇婦女,千百成群。」可說是盛況空前。在一八八零年代,茶占了北部出口總...
李春生     
瀏覽人次:1529 收藏人次:0
的重要人物,他從福建安溪引進茶種栽培。李春生原本為洋行租了一間位於艋舺的店面,卻因為艋舺人排外轉至大稻埕。剛好當時艋舺港口因為淤積功能漸失,李春生因此建立了往後大稻埕茶葉重鎮的地位。在寶順洋行休業後,李春生轉任英商和記洋行(Boyd & Co.)總辦。他平日就有閱讀西洋書報的習慣,瞭解世界潮流與國際大事。他認為中國的自強運動不得要領,應該借鑑日本明治維新,在牡丹社事件後更主張應該自臺灣開始全盤改革。他對於公共建設也十分熱心,光緒4年(187...
詹天馬     
瀏覽人次:1290 收藏人次:0
日治時期大稻埕名紳、辯士,是台灣新劇的推手和電影片商,亦是天馬茶房創立者。目錄1 生平2 天馬茶房3 桃花泣血記4 參考書目 生平日治時期大稻埕最有名的士紳之一,也是出名的電影「辯士」。1932年電影〈桃花泣血記〉的歌詞即出自詹天馬之手,隨著電影的風行,這首歌在全台灣大受歡迎。早期的電影沒有聲音,必須有人從旁「講解」,才能使觀眾了解劇情。「辯士」必須學問好、口才佳,隨著影片播映與各種角色的出現,裝成男聲、女聲、老人、兒童變來變去,是全劇的靈魂人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