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粵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粵語地區的曲藝。以廣東方言演唱,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曲調以梆子、二黃為主,表演形式除清唱外,尚有粵曲說唱、粵曲彈唱等。粵曲與粵劇關係密切,在板式、曲調等方面基本相同,二者互相吸收融化,但粵曲特別講究唱工,突出聲腔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屈折不直的。如:「曲路」、「彎曲」、「曲線」。
使彎折。如:「曲膝」。
不對的。如:「曲解」、「是非曲直」。
轉彎的地方。如:「河曲」、「山曲」。
心中的隱情。如:「衷曲」、「心曲」。
委婉。如:「曲從」、「曲順」、「曲盡孝道」。
樂歌。如:「歌曲」、「舞曲」、「小曲」。
中國一種古典韻文。元朝時最盛行。如:「元曲」、「散曲」、「劇曲」。
量詞。用於計算歌曲、樂曲的單位。如:「高歌一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廣東省的簡稱。如:「粵語」、「粵劇」。
許地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歲的許地山等多位家人離台到汕頭,寄籍福建漳州龍溪,在廣東工作。許地山從小在廣州上學,學會了廣州話、粵曲、粵謳、琵琶。1911年辛亥革命後,許南英到閩南做行政工作,許地山在漳州的小學、中學、師範學校教書(第1份教職在龍海)。曾到緬甸仰光教僑校。 文化生活 1917年,許地山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獲得學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做過周作人等幾位教授的助教。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京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他是「五四」時期新文學的代表人。1922年,許地山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