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35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黑色的。《書經.顧命》:「四人弁,執戈上刃。」孔穎達正義引鄭玄曰:「青黑曰。」《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縞衣巾,聊樂我員。」
1.鞋帶。《儀禮.士喪禮》:「夏葛履,冬白屨,皆繶緇絇,純組繫于踵。」
2.足印、印跡。《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俯視兮丹墀,思兮履。」《文選.張協.雜詩一○首之三》:「案無蕭氏牘,庭無貢公。」
3.姓。如宋代有崇禮。
極、甚。宋.蘇軾〈禮義信足以成德論〉:「大而至天子,小而至農夫,各有其分不可亂也。」《聊齋志異.卷一.焦螟》:「家人受虐已久,銜恨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黑色的佩巾,古時未出嫁女子的服飾。《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縞衣巾,聊樂我員。」
谿利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谿,極深。利跂,離跂,離世獨立。谿利跂指故作高深狀,思想、行為與群眾差異極大。《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谿利跂,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重要、極為重要。如:「責任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為嚴格。如:「家教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即五極,意為五官眼耳口鼻心等所欲,極(即極的意思)色、聲、味、臭、佚等享受,見於〔荀子.王霸篇〕:「亂則國危,治則國安。今君人者,急逐樂而緩治國,豈不過甚矣哉!譬之是由好聲色而恬無耳目也,豈不哀哉!夫人之情,目欲色,耳欲聲,口欲味,鼻欲臭,心欲佚,此五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養五者有具,無其具,則五者不可得而致也。萬乘之國可謂廣大富厚矣,加有治辨彊固之道焉,若是則恬愉無患難矣,然後養五之具具也。」荀子認為人生來沒有不好感官耳目口鼻享樂,人心沒有不好逸惡勞的。但是若想極聲色之娛,又不自陷於禍亂,則有賴於「具」,也就是禮義法度。唯有以「禮義」節制涵養五官所好,才能彊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古代的箭,以地出產的竹子製成。《列子.仲尼》:「引烏號之弓,衛之箭,射其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與、和。北周.庾信〈春賦〉:「眉將柳而爭綠,面共桃而競紅。」唐.盧象〈送毋潛〉詩:「欲識秦將漢,嘗聞王與裴。」
槁木死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槁木,乾枯的木頭。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卻形體,追求清虛寂靜的境界。據《莊子.齊物論》所載,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嗎?南郭子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聞無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服、鞋帽等的緣邊。《儀禮.士喪禮》:「夏葛屨,冬白屨,皆繶緇絇純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