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2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緣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果位。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不從佛陀或其他人那裡聽聞佛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聖諦、證涅槃。另外他也不對他人宣說自己證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為人天導師。緣覺是梵語辟支佛的意譯,唐僧慧苑認為,辟支佛意譯作緣覺是錯誤的,應譯作獨覺才正確。《中觀論疏.卷一末》:「問:『小乘有聲聞、緣覺二人……緣覺不稟教,聲聞稟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沿、循。如:「緣木求魚」、「緣溪而行」。
原因、由來。如:「緣故」、「緣由」、「緣起」。
人與人或事物之間遇合的機會。如:「因緣」、「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
人與人之間情意相投的情分。如:「投緣」、「很有人緣」。
事物的邊沿。如:「邊緣」、「桌緣」。
化緣:佛教中指僧尼向人乞求布施。如:「那位師父沿街化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睡醒。如:「大夢初覺」。
感官受刺激後對事物的辨識能力。如:「知覺」、「味覺」、「幻覺」。
發現。如:「發覺」、「察覺」、「驚覺」、「自覺」。
領悟、感悟。如:「覺悟」。
賢智之人。如:「先覺」。
啟發、告訴。如:「使先知覺後知」。
睡眠。如:「睡覺」、「睡午覺」。
辟支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pratyeka-buddha的音譯,意譯作獨覺或緣覺。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種果位。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由於辟支佛在他證悟的這一世,不是從佛陀或他人那裡聽聞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緣起,證涅槃。《瑜伽論記.卷八上》:「若依《智論》十六卷云:『辟支佛有兩種義: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也作「獨覺」、「緣覺」。
三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大乘莊嚴經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遊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糊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註2. 施翠峰、施慧美,《臺灣民間藝術》,(臺北市:五南,2012二版),頁176~182。註3. 席德進,《台灣民間藝術》,(臺北市:雄獅,1996十版),頁91~98。
五種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造成眾生在修行道上最終成就不同的稟賦,謂之種性。種性有五種,即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具前三種種性的眾生將可分別達到阿羅漢、辟支佛、佛的終極果位。不定種性,具有三乘的種子,但會達到什麼果位尚不確定。無種性則永不能解脫輪迴。五種性之說主要流行於瑜伽行派,但是否決不可改變,瑜伽行派論師也有不同的主張。《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
:::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