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縱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駕馭馬匹。《三國演義》第七回:「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髮縱馬,奔轉山坡。」《西遊記》第一九回:「三藏縱馬加鞭,直至樹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任而不拘束。如:「放縱」、「縱容」。
放。如:「縱火」、「縱虎歸山」。
身體往上跳。如:「縱身一跳」。
即使。如:「縱使」、「縱令」、「縱然」。
南北向或與地面垂直的線條。如:「縱橫交錯」、「縱貫公路」。
由上到下或由前到後的。如:「縱隊」、「縱深」、「縱剖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脊椎動物,能載重行遠,並善於奔馳。如:「馬匹」、「駿馬」。
馬上:立刻。如:「政府為了便民,特地成立馬上辦中心。」
兵馬:泛指兵力。如:「我方的兵馬是敵方的一倍。」
人馬:多指人員。如:「登山隊的人馬剛從這兒經過。」
馬虎:隨便、不嚴謹。如:「為人處事,不可馬虎。」
初出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李典見勢頭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時,火光中一軍攔住。當先大將,乃關雲長也。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于禁見糧草車輛,都被火燒,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蘭、韓浩來救糧草,正遇張飛。戰不數合,張飛一槍刺夏侯蘭於馬下。韓浩奪路走脫。直殺到天明,卻纔收軍。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後人有詩曰:「博望1>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2>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夏侯惇收拾殘軍,自回許昌。 〔注解〕 (1) 博望:縣名。地約在今河南省南陽縣東北。漢時設置,為武帝封張騫的侯國。相傳諸葛亮曾在這裡用火攻,打敗了夏侯惇十萬大兵。 (2) 直須:竟須、還要。
手足無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腳無處安放。語本《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形容舉止慌亂,沒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陳書.卷六.後主本紀》:「自畫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無措。」《三國演義》第六七回:「孫權縱馬上橋,橋南已折丈餘,並無一片板。孫權驚得手足無措。」也作「莫措手足」、「手腳無措」、「手足失措」。
一箭雙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中有兩隻雕,一邊飛著,一邊互相爭奪著一塊肉,於是攝圖就拿了兩支箭給長孫晟,要他射下那兩隻雕。長孫晟縱馬向前,只用了一支箭就把兩隻雕給射下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箭雙雕」,比喻一次舉動,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標。在《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中,也同樣有「一箭雙雕」的故事,但說的是唐代的高駢,因為一箭同時射殺了兩隻雕,眾人讚嘆他的技術,送給了他一個「落鵰侍御」的稱號。
一箭雙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中有兩隻雕,一邊飛著,一邊互相爭奪著一塊肉,於是攝圖就拿了兩支箭給長孫晟,要他射下那兩隻雕。長孫晟縱馬向前,只用了一支箭就把兩隻雕給射下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箭雙雕」,比喻一次舉動,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標。在《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中,也同樣有「一箭雙雕」的故事,但說的是唐代的高駢,因為一箭同時射殺了兩隻雕,眾人讚嘆他的技術,送給了他一個「落鵰侍御」的稱號。
一箭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箭所射及的地方。比喻不遠的路程、距離。《隋唐演義》第四九回:「大家兜轉馬頭,未遠一箭之地,線娘又撤轉頭來一望,只見羅成又縱馬前來。」《精忠岳傳》第三回:「到了龍王廟前一箭之地,立定一望,但見江光浩渺,山勢巃嵸。」
弓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弓與箭。《三國演義》第七回:「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髮縱馬,奔轉山坡。」
浸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浸水潮溼。《三國演義》第三四回:「玄德著慌,縱馬下溪。行不數步,馬前蹄忽陷,浸濕衣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