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76.14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義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仗義興起,以除暴安良為目的的軍隊。元.張國賓《薛仁貴.楔子》:「打聽的絳州出其黃榜,招聚義軍好漢,我有心待投義軍去。」也作「義兵」、「義旗」、「義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大利的簡稱。如:「德義軍事同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裝部隊、兵種。如:「國軍」、「陸軍」、「海軍」、「空軍」。
野戰部隊中大於師而小於軍團的戰鬥單位,通常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師及必要的戰鬥支援與勤務支援部隊。
充軍:古時遣發犯罪的人到遠地服役。
直搗黃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岳」為號,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自燕1>以南,金2>號令不行,兀朮3>欲簽軍以抗飛4>,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5>。」金帥烏陵思謀素號桀黠6>,亦不能制其下,但諭7>之曰:「毋輕動,俟岳家軍來即降。」金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覬、崔虎、華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衛龍虎大王下忔查千戶高勇之屬,皆密受飛旗牓8>,自北方來降。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9>,與諸君痛飲爾!」 〔注解〕 (1) 燕:燕京,宋時為金之首都。 (2) 金:...
權宜之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允》載,王允為東漢末年的大臣,靈帝時任豫州刺史,參與討伐黃巾起義軍。靈帝死後,董卓引兵進京師,誅殺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后,自立為太師,掌握了主政大權。當時王允對董卓假意奉承,再加上他本就有的內政才能,於是被任為三公之一的司徒。董卓遷都長安後,王允以貂嬋行美人計,策動呂布殺死了董卓。董卓死後,王允一改以前屈己從人的低姿態,完全顯露出個性中原有的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史書對他的描述為「性剛疾惡,……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也因為他為人處事極為嚴厲,事事循理,不知變通,所以下屬都不太親近他。不久,董卓的舊部李傕等人攻入長安,王允被殺。後來「權宜之計...
大材小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棄疾說:“我要用詞寫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金人南侵後,二十一歲的辛棄疾棄筆從戎,在家鄉組織義軍,配合朝廷的軍隊作戰,打擊南侵的金軍,長期轉戰在大江南北。由於他堅決主張抗金,四十三歲時,被投降派解職,長期閑居,只能“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1203年,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第二年春天,宋寧宗要招辛棄疾到京城去,詢問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他的好朋友陸遊知道了,很高興。為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說:“辛棄疾是管仲、蕭何一流的英雄人物,現在當浙江東路安撫使,實在是把大材料用在了小地方。(大...
隨機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隋煬帝死後,東都洛陽掌握在楊侗和大臣王世充手裡。各地起義軍除了瓦崗軍之外,還有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另外還有李淵的唐軍。王世充在打敗瓦崗軍後自立為帝,國號為鄭。唐軍發兵攻打東都,王世充不敵,向竇建德求救,這時唐軍大多將領主張退兵避敵。郭孝恪向李世民建言說:「現在正是王世充兵力最弱的時候,一定要乘勝追擊。否則一旦王、竇聯手合兵,對唐軍十分不利。我軍應該馬上分出兵力固守武牢,屯軍氾水,隨機應變,等待時機一舉出擊,必能取勝!」李世民採納郭孝恪的建議,果然打敗竇軍,迫王世充以洛陽城出降。後來「隨機應變」被用來指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應付。
大逆不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逆不道」原作「大逆無道」。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舉兵抗秦,最後則形成劉邦和項羽互相爭霸的局面。當初項羽和項梁在起兵之初,為了號召反秦的需要,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楚懷王,各處抗秦的義軍也都尊懷王為義帝。項羽表面上是尊崇懷王,但實際上卻不聽從懷王的命令。不但自己稱號為西楚霸王,並且強迫義帝遷徙到長沙,後來更加以殺害。漢王聽聞義帝被殺,心裡非常難過,於是為義帝舉辦喪事,同時公開指責項羽「大逆無道」,意思就是說罪行重大,嚴重違反應有的君臣倫理。後來「大逆不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臨機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機應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隋煬帝死後,東都洛陽掌握在楊侗和大臣王世充手裡。各地起義軍除了瓦崗軍之外,還有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另外還有李淵的唐軍。王世充在打敗瓦崗軍後自立為帝,國號為鄭。唐軍發兵攻打東都,王世充不敵,向竇建德求救,這時唐軍大多將領主張退兵避敵。郭孝恪向李世民建言說:「現在正是王世充兵力最弱的時候,一定要乘勝追擊。否則一旦王、竇聯手合兵,對唐軍十分不利。我軍應該馬上分出兵力固守武牢,屯軍氾水,隨機應變,等待時機一舉出擊,必能取勝!」李世民採納郭孝恪的建議,果然打敗竇軍,迫王世充以洛陽城出降。後來「隨機應變」被用來指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
關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刺史胡修、南鄉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資治通鑒·-{卷}-六十八·建安二十四年》當時曹操治郡下許多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關羽威震華夏。 敗走麥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欲自許都|許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