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膠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黏性的泥土。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八.技藝》:「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紅樓夢》第二七回:「怎麼像你上回買的那柳枝兒編的小籃子、整竹子根摳的香盒兒、膠泥垛的風爐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加水和成的土。如:「泥巴」、「泥土」、「汙泥」、「爛泥」。
如泥狀的東西。如:「印泥」、「肉泥」、「蒜泥」。
用土製成的。如:「泥娃娃」、「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固執、拘束、放不開。如:「拘泥」、「泥古」。
停留不前。如:「你不要老是泥在這兒不走。」
塗飾。如:「泥牆」、「泥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用來黏合器物或食用的糊狀物體。來源多為植物分泌或動物皮、角熬製而成。如:「髮膠」、「鹿膠」、「樹膠」、「萬能膠」。
有黏性的。如:「膠布」、「膠紙」、「膠水」。
用橡膠製成的。如:「膠鞋」、「膠捲」、「膠囊」。
黏合。如:「膠合」、「膠著」。
排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稿子依序用鉛活字、圖片,在排板盤上排成印刷底板的過程。[例]畢昇首先以膠泥活字排版,是印刷史上的一大發明。
畢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北宋仁宗慶曆時(西元1041~1048)發明膠泥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家。
泥活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黏土刻成的印刷活字。其製作方式是先以膠泥做成活字,然後用火燒硬即成。為北宋時畢昇所發明的。
活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刷上所使用的字模。宋仁宗慶曆年間畢昇所發明,刻鑄單個文字或符號,排版時可以自由組合,反覆使用。舊時多以膠泥、木頭、銅、鉛等材料鑄成,今則多以鉛、銻、錫合金等代替。
朱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紅色的印記。古代以膠泥封公文、書簡,隋唐後改用紅色顏料來鈐印封口,稱為「朱記」。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