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至好     
瀏覽人次:154 收藏人次:0
1.最好。《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你我至好朋友,說話那有許多避忌?」
2.最親密要好的朋友。如:「咱們是多年的至好,幫你這點忙是應該的。」也作「至交」。
    
瀏覽人次:30269 收藏人次:17424302
美善的、良善的。如:「好人」、「好東西」、「好景不常」、「花好月圓」。
和睦、親愛。如:「友好」、「好朋友」、「好同學」。
容易。如:「這事好辦!」、「那小娃兒好帶!」、「別擔心!這問題好解決。」
完成。如:「做好了」、「寫好了」、「穿好了」、「想好了」。
恢復健康。如:「病情好轉」、「頭痛好了」、「待身子一好,便登門拜訪。」
很、非常。如:「好狠」、「好久」、「好冷」、「好厲害」、「好面善」。
便於。如:「快準備行李,好早點上路。」、「請告知住址,我好去找你。」
可以、應該。如:「只好如此」、「正好試試」。
放在某些動詞、量詞或時間詞之前,具有強調作用或表示程度深的語氣。如:「好看」、「好笑」、「好些個」、「好幾處」、「好半天」、「好一會兒」。
表示稱讚、或允許語氣。如:「好!就這麼辦。」、「好!這正合我意。」
表示責備或不滿的語氣。如:「這下子可好了!事情是愈弄愈複雜了。」
喜愛、喜歡。如:「好哭」、「好客」、「好大喜功」、「好逸惡勞」、「好學不倦」、「投其所好」。
    
瀏覽人次:21917 收藏人次:3839473
到達、來到。如:「由古至今」。
極、甚、最高。如:「至情」、「至聖」、「至善」、「至多」、「至理名言」。
表示轉折的語氣。如:「至於」。
莫逆之交     
瀏覽人次:34910 收藏人次:1680492
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語本《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周書.卷二二.柳慶傳》:「機弟弘,……與弘農楊素為莫逆之交。」《北史.卷五四.司馬子如傳》:「膺之既宰相猶子,兼自有名望,所與遊集,盡一時名流,與邢子才、王元景等並為莫逆之交。」也作「莫逆交」、「莫逆之友」。
搜索枯腸     
瀏覽人次:14602 收藏人次:1674446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據《全唐詩.卷三八八.盧仝》引)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喫。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1>喉吻2>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3>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密友     
瀏覽人次:1658 收藏人次:0
至好而親密的朋友。如:「幸虧密友陪伴,幫他安然度過這道難關。」晉.陸機〈歎逝賦序〉:「暱交密友,亦不半在。」
至交     
瀏覽人次:1114 收藏人次:0
最知心的朋友。《南史.卷四九.孔珪傳》:「好典故學,與王儉至交。」也作「至好」。
搜攪枯腸     
瀏覽人次:982 收藏人次:0
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喫。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1>喉吻2>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3>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注解〕
(1) 碗:指盛茶水的碗,體積較杯子為大。
(2) 喉吻:喉頭與嘴脣。
(3...
莫逆之友     
瀏覽人次:905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莫逆之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莫逆交     
瀏覽人次:719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莫逆之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