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3.24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臺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流通於臺灣地區的閩南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話。如:「語言」、「國語」、「千言萬語」。
說話。如:「默默不語」、「不言不語」、「語無倫次」。
傳達訊息的動作或信號。如:「旗語」、「手語」。
蟲鳥的鳴叫聲。如:「鳥語花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出地面的平坦地方。如:「舞臺」、「月臺」、「樓臺」、「亭臺」、「講臺」。
器物的底座。如:「燈臺」、「燭臺」。
機構名稱。如:「氣象臺」、「電視臺」、「天文臺」、「廣播電臺」。
對人尊稱的敬辭。如:「兄臺」、「尊臺」。
臺灣的簡稱。如:「臺澎金馬」、「美國在臺協會」。
量詞。用於計算機器或電子設備的單位。如:「一臺機器」、「兩臺電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滑行。如:「溜冰」、「溜滑梯」、「車子順著坡道溜下來。」
偷偷離開或進入。如:「偷溜」、「開溜」、「溜回家」、「溜之大吉」、「溜進房裡」。
很快的看一眼。如:「溜了她一眼」。
光滑。如:「滑溜」。
一種烹調法。如:「溜魚片」、「醋溜白菜」。
溜溜:表示程度深的形容詞詞尾。如:「光溜溜」、「酸溜溜」、「烏溜溜」。
屋簷滴水的地方。如:「簷溜」。
流利順暢,不結巴。如:「他的英文說得很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拿、持。如:「操刀」、「操杖」。
掌握。如:「操縱」、「操之在己」、「穩操勝算」。
從事。如:「操賤業」、「重操舊業」。
使用某種語言或口音說話。如:「操著一口山東話。」
鍛鍊體力的運動。如:「體操」、「早操」、「韻律操」。
品行、德行。如:「操行」、「操守」、「節操」、「貞操」。
勞神、費心。如:「操神」、「操心」。
軍事訓練。如:「操兵演練」、「軍事操演」。
操持:A>經營。如:「他所操持的企業規模之大,是國內數一數二的。」B>握持。如:「終日操持著一根旱煙桿。」C>操守。如:「這種操持,令人不齒。」
王禎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句法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王禎和所獨有的文體(style)。 〈李歐梵〉* 他的語言是獨特的,混合了臺語、國語、英語、日語,特別是台灣化的日語,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混合形式;而且有時也夾進文言,可以說很多地方是神來之筆。 〈姚一葦〉* 王禎和在處理他的語言上是下了極大功夫,絕不是隨意寫出來的。 〈姚一葦〉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7%A6%8E%E5%92%8C當代文學史料系統http://lit.ncl.edu.tw/hypage.cgi?hy...
馬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達台灣。當時臺灣北部雖然人口眾多,但傳校士都集中在南部,因此馬偕自願前往淡水傳教。在每天向當地人學習臺語的努力下,不到半年馬偕已經能用臺灣做簡單的講道。(註1)但是當時民間對基督教的不了解與敵意,加上衛生和交通的不便,使馬偕在臺灣初期的傳教工作備極艱辛。經過考查北臺灣的狀況,馬偕發現醫療服務是改善民眾生活最快、也最顯著的方式,因此於1872年在住處設立免費診療所。此外也常走入鄉間為病患拔牙,「一手抱著聖經,一手執拔牙鉗」因而成為他最著名的形象。(註2)之後基於語言和風俗習慣的考量,馬偕開始訓練本地佈道牧師。抱著「寧願燒盡...
皮影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影戲在臺語稱作「皮猴戲」,是一種將羊、驢、牛皮刻成的人物,以木竹筷黏接操縱,搭配燈光投影和音樂伴奏演出的民俗技藝。目錄1 起源2 製作與演出3 發展現況4 參考書目 起源皮影戲的起源,有埃及與印度兩種說法。主張埃及起源者由於皮影戲偶的臉部皆為側臉、眼睛卻是正眼,與埃及壁畫造型相似,因此認為皮影戲最早出現於埃及,後來傳至由中東、印度而漸漸普及到世界各地。另一說則透過田野調查,主張皮影戲最早起源於中東,大約在兩千年前傳入印度,一千年後隨著印度教的傳播又影響緬甸、爪哇與印尼等地,直到現在仍每天搬演印度教的史詩神話故事。在印度...
搓圓仔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圓仔,日語作「團子」,音だんご,與「談合」だんごう一詞音近。日語談合為協商之意,常用在商場對於利益的協商分配。如投標時在場外協調,日語就叫「談合」。臺灣地區遂借搓製湯圓一語,暗指透過協商瓜分利益的行為。「搓圓仔」加一「湯」字,乃因見者有分,人人可以分一杯羹。如:「本地的營建工程,一向由王先生壟斷,每次投標時,他總是在背地裡搓圓仔湯。」
捏麵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捏麵人」這個說法,而且也只是大家冬日搓湯圓的娛樂,搓完湯圓後,大人們通常會故意留下一些「粿碎」(臺語),利用事先買好的少許染料將粿碎染色,搓成十二生肖動物,因此又稱為「雞母狗仔」。玩膩之後將這些麵團投入熱水或烤火,即可當作點心食用,十分環保。(註2)日治末期,「雞母狗仔」已經逐漸商業、職業化,玩偶造型越來越豐富,「捏麵人」的說法也在此時出現。每逢廟會、祭神,總能看到捏麵攤,不少信徒也會在寺廟做醮的場合請店鋪製作大量捏麵作為供品,維妙維肖,與真物幾無二緻,而捏麵師傅們精湛靈巧的指法,也經常吸引孩子們駐足。(同註2)目前...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