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4.06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菩薩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學大乘菩薩應受持的戒律。但有關菩薩戒的內容,諸經律論的說法,互有差別。流傳中國的是梵網和地持瑜伽兩種,其中以梵網為主流,中國比丘除受比丘戒外,一般也受菩薩戒。也稱為「大乘菩薩戒」、「大乘戒」。
菩提正道菩薩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宗喀巴撰。系統的闡述佛教戒律及戒律精神,是西藏佛教格魯派的重要律典之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菩薩:A>佛教稱證得佛果而普渡眾生的修行者。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B>泛指神、佛。如:「奶奶祈求菩薩保佑遠行的父親早日平安歸來。」C>稱心懷慈悲、樂善好施的人。如:「他的善行廣被四方,真是位活菩薩。」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防備。如:「戒嚴」、「戒備」。
警告、勸導。如:「警戒」、「勸戒」、「訓戒」。
革除、改掉。如:「戒除」、「戒菸」、「戒酒」。
宗教上的規範約束。如:「齋戒」、「守戒」、「戒律」。
戴在手指上的環狀飾品。如:「鑽戒」、「金戒」、「戒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菩薩:A>佛教稱證得佛果而普渡眾生的修行者。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B>泛指神、佛。如:「奶奶祈求菩薩保佑遠行的父親早日平安歸來。」C>稱心懷慈悲、樂善好施的人。如:「他的善行廣被四方,真是位活菩薩。」
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2.尊稱樂善好施的好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廣東家裡,他家親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謝了老爺的恩典;又都磕小的頭,叫小的是『菩薩』。」
萬劫不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本謂人一旦墮入地獄,雖經萬次世界毀滅那麼久的時間,也不易投胎為人。後引申指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梵網經菩薩戒序〉:「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受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如五戒、沙彌戒、菩薩戒等。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只見新來受戒的弟子數十人,俱淨髮鮮披,威儀雍容,列侍師之左右。」
瑜伽師地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無著者。唐代玄奘譯,百卷。內容總述唯識理論及瑜伽行者修行的經驗歷程、成就的果位。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論典。本論在玄奘之前已有部分的漢譯,如北涼曇無讖譯的《菩薩地持經》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的《菩薩戒經》九卷、南朝陳真諦譯的《決定藏論》三卷皆是。也稱為「十七地論」。
彭紹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允初,號尺木,又號知歸子及二林居士,際清是他受菩薩戒的法名。江蘇長洲縣人。清代著名的居士。乾隆三十四年進士及第,授縣官,辭不就。因結識羅有高與閱讀明朝高僧紫柏的全集,受到感動而歸心佛法,尤深信淨土。他在淨土教義上除蓮池外,最推重省庵。平日常閉關念佛,發願迴向。著有《一行居士集》、《居士傳》、《阿彌陀經約論》、《一乘決疑論》等。對清代淨土信仰的推展有重要的影響。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