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薤露     
瀏覽人次:1333 收藏人次:164222
1.古樂曲名。昔指較通俗的歌曲。
2.古時送葬的歌曲。田橫的門徒為田橫自殺所作的悲歌,感嘆生命短暫如薤上的露水。
    
瀏覽人次:56943 收藏人次:3725260
靠近地面的水氣,在夜間遇冷所凝結的水珠。如:「露水」、「露珠」。
表現、顯現。如:「顯露」、「展露」、「表露」、「暴露」、「原形畢露」。
芳香、甘甜的液體。如:「玉露」、「花露水」、「果子露」、「桂花露」。
屋外沒有遮掩的地方。如:「露天」、「露宿」。
作「顯現」義的口語單用動詞。如:「露出馬腳」、「衣角外露」。
洩漏。如:「露了口風」。
    
瀏覽人次:2835 收藏人次:245534
植物名。百合科蔥屬。「薤白」之簡稱,參見「薤白」條。
曲高和寡     
瀏覽人次:46833 收藏人次:2891829
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這些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陽阿、薤露等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陽春、白雪這種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後來「曲高和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陽春白雪     
瀏覽人次:24498 收藏人次:942046
3.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東周戰國.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下里巴人     
瀏覽人次:20938 收藏人次:1253758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據《文選.卷四五.對問》引)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1>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2>,國中屬3>而和4>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5>,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6>,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7>刻羽8>,雜以流徵9>,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10>高,其和彌寡。……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注解〕
(1) 郢:音|ㄥˇ。地名,春秋時楚國的都城,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境。
(2) 下里巴人:此指通俗的歌曲。
(3) 屬:音...
曹操     
瀏覽人次:2185 收藏人次:2262025
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夏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
白雪陽春     
瀏覽人次:1468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陽春白雪」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據《文選.卷四五.對問》引)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1>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2>,國中屬3>而和4>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5>,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6>,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7>刻羽8>,雜以流徵9>,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10>高,其和彌寡。……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注解〕
(1) 郢:音|ㄥˇ。地名,春秋時楚國的都城,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境。
(2) 下...
調高和寡     
瀏覽人次:923 收藏人次:0
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這些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陽阿、薤露等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陽春、白雪這種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後來「曲高和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唱高和寡     
瀏覽人次:611 收藏人次:0
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這些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陽阿、薤露等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陽春、白雪這種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後來「曲高和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