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6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衣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僧尼的袈裟與飯盂。《三國演義》第二七回:「貧僧此處難容,收拾衣缽,亦往他處雲遊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亦且衣缽充實,家道從容。」
2.泛指老師所傳授的思想、學術、技能。宋.楊萬里〈贈王婿時可〉詩:「兩家不是無家法,何須外人問衣缽。」《通俗編.服飾》引《邵氏聞見錄》:「君文宜冠多士,屈居十三者,欲君傳老夫衣缽耳。」
衣缽相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禪宗以交付衣缽給弟子,代表他已開悟得法。衣缽相傳,指師父傳法給弟子,弟子也得到師父禪法的精華。語本《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列傳.神秀》:「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後泛指思想、技術、學術等的傳授。《鏡花緣》第六○回:「這是衣缽相傳,亦非偶然。」也作「衣缽真傳」。
衣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中的禪宗以袈裟及缽代代相傳,作為佛法傳承的信證。後泛稱學術技能的授受為「傳衣缽」。《宋史.卷二四九.范質傳》:「舉進士時,和凝以翰林學士典貢部,覽質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缽』。」
衣缽真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思想、技術、學術等的傳授。參見「衣缽相傳」條。《幼學瓊林.卷二.師生類》:「稱得祕授,衣缽真傳。」
衣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思想、技術、學術等的傳授。參見「衣缽相傳」條。《幼學瓊林.卷三.器用類》:「付衣缽,傳道之稱。」
衣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奉僧尼袈裟與飯盂的塔。《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中間便是唐玄奘法師的衣缽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稱可盛酒、裝東西或洗滌東西的圓形金屬或陶瓷器具。如:「酒缽」、「飯缽」、「陶缽」、「花缽」。
指出家人盛飯的用具。如:「沿門托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缽:原指佛教徒傳承的信物,後泛指師父傳給弟子的學問或技藝。如:「衣缽相傳」、「承其衣缽」。
眉飛色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二.少穆尚書贈聯》時陝、甘捐輸之事,少穆尚書主之,余作手函懇其照拂,捐事已成,少穆復書相賀,中有「喆嗣以二千石洊登通顯,臺端以八十翁就養湖山」云云,余謝不敢當,而心豔其語,囑少穆就此演成長聯,將懸挂於武林寓齋,以為光寵。甫踰月,少穆果手製二十八字長聯見寄,並綴以長跋,詞翰雙美,感愧交并。時方輯錄《楹聯餘話》1>,得此又增一美談,不禁眉飛色舞也。句云:「曾從二千石起家,衣缽新傳賢子弟;難得八十翁就養,湖山舊識老詩人。」 〔注解〕 (1) 《楹聯餘話》:書名。清人梁章鉅著,中收有許多名家之作。楹聯,懸於門旁或柱子上的對聯。楹,音|ㄥˊ。
一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慧能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