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表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次見面所贈送的禮物。《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歸極樂》:「就安排盒子表禮,叫養娘抱了孩兒,兩乘轎子,抬往寺裡。」《紅樓夢》第七回:「早有鳳姐的丫鬟媳婦們,見鳳姐初會秦鐘,並未備得表禮來,遂忙過那邊去告訴平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的行為規範。如:「禮俗」、「禮節」、「禮法」、「禮儀」。
表示尊敬的態度或行為。如:「禮貌」、「敬禮」、「行禮」、「禮賢下士」。
儀式。如:「典禮」、「喪禮」、「成人禮」、「成年禮」。
贈送人家的物品。如:「禮物」、「獻禮」、「送禮」、「禮金」、「禮餅」。
尊敬、厚待。如:「禮遇」、「禮聘」。
禮拜:A>向神行敬拜禮。B>基督徒於星期日集會,敬拜上帝的儀式。如:「星期日是基督徒做禮拜的日子。」C>一個星期為一禮拜,星期日為禮拜日。如:「下個禮拜開始期中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外在的一面。如:「外表」、「表皮」、「表裡不一」。
展露。如:「表現」、「表揚」。
說出、傳達。如:「表白」、「表明」、「表達」。
模範、榜樣。如:「表率」、「為人師表」。
有姻親關係的人。如:「表弟」、「表叔」、「表姊夫」。
分格或分項以列記事物的文件。如:「報表」、「課表」、「統計表」。
文質彬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實質勝過了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質樸;而文采勝過實質的話,就會因為文辭過於繁雜而顯得虛華。只有在端莊的外表禮儀和崇高的內心修養配合協調,才能達到表裡一致,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後來「文質彬彬」被用來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或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五體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所行之禮敬法共有九種,其第九種即五體投地,為所有禮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後佛教亦沿用此一禮法,並以之表禮敬之最上者。所謂五體,指兩手、兩膝、頭頂等,亦稱五輪。 2.語譯十分佩服 3.故事內容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載,凡禮敬三寶時,必須五體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達虔誠。以五體行禮,其義有五,一、行禮者於右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得正覺道。二、行禮者於左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於正覺道中。三、行禮者於右手著地之時,願如世尊坐於金剛座上,大地震動,呈現瑞相,證入大菩提。四、行禮者於左手著地之時,願使眾生遠離外道...
獎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有功或有特長的人給予物品、金錢的獎勵。《儒林外史》第三○回:「如果色藝雙絕,另有表禮獎賞。」
彬彬文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文質彬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實質勝過了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質樸;而文采勝過實質的話,就會因為文辭過於繁雜而顯得虛華。只有在端莊的外表禮儀和崇高的內心修養配合協調,才能達到表裡一致,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後來「文質彬彬」被用來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或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轉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輾轉相託。《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說他家有個烈女,託我作一篇碑文,折了個杯緞表禮銀八十兩在此。我轉託了你,你把這銀子拿去作看花買酒之資。」《紅樓夢》第三回:「已修下薦書一封,轉託內兄。」也作「轉托」。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