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93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以遮蔽膝前或覆蓋額頭的方巾。唐.皮日休〈九諷系述.悲遊〉:「荷為裯兮芰為襬,荃為䘿兮薜為。」
2.王后的祭服,上面畫有五彩的雉雞圖案。《周禮.天官.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漢.鄭玄.注:「衣,畫翬者。……從王祭先王則服衣。」
墨守成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禪。而諸葛亮也不負所託,鞠躬盡瘁,死於軍中。諸葛亮的去世原本可能會為蜀漢帶來危機,所幸大臣蔣琬和費執政得宜,循著諸葛亮留下來的舊制做事,穩定了國家的情勢。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兩人的傳記之後說他們兩人一個穩重有威,一個寬容博愛,「承諸葛之成規」,所以邊境和平,社會安樂。後來分取這兩個典源合用成「墨守成規」,用來指固守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怨恨、悔恨。如:「憾恨」、「無憾」、「抱憾而終」。
內心感到不完美、不圓滿。如:「缺憾」、「遺憾」。
悔恨的、不滿意的。如:「憾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過失。如:「引咎辭職」、「難辭其咎」。《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責攸之、、允等咎,以彰其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懲罰。如:「依法究辦」、「嚴辦」、「查辦」。《三國志.卷四四.蜀書.費傳》:「君信可人,必能辦賊者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試探、設法。《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子夏既過方進,揣知其指,不敢發言。」《三國志.卷四○.蜀書.魏延傳》:「亮適卒,祕不發喪,儀令往揣延意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謔、調笑。同「嘲」、「謿」。如:「詼啁」。《三國志.卷四四.蜀書.費傳》:「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
羞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害羞而面紅。晉.孫綽〈情人碧玉歌〉二首之二:「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三國演義》第九六回:「恐孔明羞赧,乃賀曰:『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縣,深以為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驚嘆、疑怪的意思。《玉篇.口部》:「吁,疑怪之辭,驚語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吁!漢帝之德,侯其而。」唐.韓愈〈進學解〉:「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
不知所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據《文選.卷三七.表》引)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責攸之、、允等咎,以章其慢。陛下亦宜自課,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1>涕泣,不知所云。 〔注解〕 (1) 表: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奏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