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見罪     
瀏覽人次:271 收藏人次:0
1.得罪別人。如:「他為人魯莽,所以常見罪別人。」
2.被人責怪。如:「見罪於父兄。」《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李嚴因軍糧不濟,怕丞相見罪,故發書取回,卻又妄奏天子,遮飾己過。」
興師見罪     
瀏覽人次:334 收藏人次:0
出兵攻伐有罪的人。後亦指宣布他人罪狀,加以譴責。《孤本元明雜劇.衣錦還卿.頭折》:「今有沛公無禮,他先入關中,封秦府庫,改秦苛法。某欲興師見罪,沛公盡獻秦之寶物,投吾麾下。」也作「興師問罪」。
    
瀏覽人次:23780 收藏人次:6716981
看到。如:「看見」、「相見恨晚」、「見賢思齊」、「見死不救」。
拜會、訪問。如:「拜見」。
會面。如:「接見」、「見客」。
看法。如:「見解」、「淺見」、「偏見」、「遠見」、「見仁見智」。
漸漸顯現。如:「見效」、「日見興旺」、「他的病日見好轉。」
遇到。如:「見水即溶」、「見風轉舵」、「見光死」。
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是自己。如「請勿見怪」表示「請不要怪罪我」、「敬請見諒」表示「請原諒我」。
顯露、顯出。通「現」。如:「圖窮匕見」。
    
瀏覽人次:15980 收藏人次:3839994
犯法的行為。如:「犯罪」、「罪行」、「罪狀」、「罪惡」。
過失。如:「賠罪」、「罪過」。
犯法的、有過失的。如:「罪人」、「罪犯」。
痛苦、苦難。如:「受罪」。
刑罰。如:「死罪」、「判罪」。
責備。如:「怪罪」。
興師問罪     
瀏覽人次:15602 收藏人次:575134
出兵討伐有罪的人。後亦指宣布他人罪狀,嚴加譴責。《元史.卷一四九.郭寶玉傳》:「宋人羈留我使,宜興師問罪。」《三國演義》第一一四回:「今幸將軍興師問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來降。」也作「興師見罪」。
必須     
瀏覽人次:7733 收藏人次:1923931
1.一定、必定。三國魏.嵇康〈養生論〉:「若夫立德,必須貴乎?則幽厲之為天子,不如仲尼之為陪臣也。」《三國演義》第五四回:「他若不還時,必須連累足下。倘主公見罪,奈何?」
不濟     
瀏覽人次:2962 收藏人次:0
4.不夠、不足。《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李嚴因軍糧不濟,怕丞相見罪,故發書取回,卻又妄奏天子,遮飾己過。」
不著     
瀏覽人次:2488 收藏人次:163302
3.不及時。《劉知遠諸宮調.第一二》:「走向前,喜滿腮。接待不著且休怪,倒玉柱金山納頭拜。」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早知陛下到來,只合遠接,接待不著,勿令見罪。」
下車泣罪     
瀏覽人次:457 收藏人次:0
夏禹路上看見罪人,下車詣問並為罪犯的罪行自責哭泣。見漢.劉向《說苑.卷一.君道》。後以喻聖者施政心懷仁慈。《梁書.卷三三.王僧孺傳》:「幸聖主留善貸之德,紆好生之施,解網祝禽,下車泣罪。」
太僕     
瀏覽人次:378 收藏人次:0
2.對綠林人物的稱呼。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只是老漢不認的太僕,休怪休怪。早知太僕來到,只合遠接;接待不及,勿令見罪。」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