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詞學     
瀏覽人次:149 收藏人次:0
專門研究詞的起源、流變、格律、派別、評論、作法等的學問。如近人吳梅有《詞學通論》。
    
瀏覽人次:18425 收藏人次:4551466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瀏覽人次:12377 收藏人次:4902055
語言表義的基本單位。如:「名詞」、「形容詞」、「單音詞」、「合成詞」。
有組織的或片段的語言文字。如:「歌詞」、「文詞」、「演說詞」。
一種格律文學。興起於唐代,在宋代最為興盛。由古之樂府演變而來,其後又遞變而為曲。句法多長短不一。或稱為「詩餘」、「長短句」。
無出其右     
瀏覽人次:17401 收藏人次:478798
語本《漢書.卷一.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古時以右為尊,故無出其右指沒有能勝過的,為推許之詞。唐.薛用弱《集異記.卷二.王維》:「此生非止音律,至於詞學,無出其右。」宋.蘇軾〈乞相度開石門河狀〉:「而獨畏浙江水波惡,不敢徑渡,以此知錢塘江天下之嶮,無出其右者。」
王維     
瀏覽人次:9308 收藏人次:491663
”王維起身答道:“是《鬱輪袍》。”公主甚感驚奇,非常高興。岐王趁機對公主說:“此人不只長于音律,若說詞學,更佳,簡直無人能超過他。”公主更感驚異,問王維是否有寫就之詩,王維從懷中拿出數卷詩獻上。公主看過之後,驚奇不已,說;“這都是我所誦習過的,從前以為是古人之作,原來就是你寫的!”於是讓王維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于客人之列。王維風流蘊籍,而且說話風趣,大為座中各位貴人所欽重。岐王見時機成熟,便說:“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為解頭,誠為國家的榮光。”公主說:“那為什麼不教他去應舉?”岐王說:“聽說您已經囑託,解頭不是要給那個...
一揮而就     
瀏覽人次:5132 收藏人次:1393939
《摭言》(據《太平廣記.卷一八三.王璘》引)長沙日試萬言,王璘詞學富贍,非積學所致。崔詹事廉問,持表薦之於朝,先是試之於使院,璘請書吏十人,皆給几硯。璘袗絺捫腹,往來口授,十吏筆不停輟,首題〈黃河賦〉三十字,數刻而成;又〈鳥散餘花落〉詩三十首,援毫而就。時忽風雨暴至,數幅為迴飆1>所卷2>,泥滓霑漬3>,不勝舒卷4>。璘5>曰:「勿取,但將紙來!」復縱筆一揮,斯須復十餘篇矣。 〔注解〕
(1) 迴飆:旋風。飆,音ㄅ|ㄠ。
(2) 卷:音ㄐㄩㄢˇ,通「捲」,動詞,吹走。
(3) 泥滓霑漬:被泥土灰塵沾染濕透。滓,音ㄗˇ。霑漬,音ㄓㄢ ㄗˋ。
(4) 不勝舒卷:無法把卷曲的紙張舒展開來。卷...
蘭桂騰芳     
瀏覽人次:2600 收藏人次:128446
宋竇儀學問淵博,父禹鈞與兄禹錫皆以詞學聞名,弟儼、侃、偁、僖,皆相繼登科;馮道贈禹鈞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句。典出《宋史.卷二六三.列傳.竇儀》。後因以蘭桂騰芳比喻子孫昌盛,家族顯達。《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子孫發達謂之『蘭桂騰芳』。」
內行     
瀏覽人次:1864 收藏人次:0
3.俗稱同業的人。唐.歐陽詹〈同州韓城縣西尉廳壁記〉:「鄭以明經登科,又三舉進士,屈於命,詞學亦流輩推內行第一。」
張先     
瀏覽人次:1834 收藏人次:0
秦柳、為蘇辛、為美成白石,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適得其中。”(《白雨齋詞話》卷一)。《詞學通論》中引吳梅評價雲:“子野上結晏、歐之局,下開蘇秦之先,在北宋諸家中適得其平,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既正,氣格亦古,非諸家能及也。”南宋中後期“醇雅”派中薑夔的詞受其影響極大。《詞潔輯評》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高手,為姜白石之先驅。”張先一生安享富貴,詩酒風流,頗多佳話。好友蘇軾贈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為其生活寫照。據傳張先在八十歲時仍娶十八歲的女子為妾,得...
潘希珍     
瀏覽人次:1829 收藏人次:143382
1936年,進入之江大學中文系就讀(之江大學後來歷經整併,最後併入現在的浙江大學),大學期間,受業於詞學大師夏承燾門下,飽讀中西文藝作品。「琦君」筆名的由來,是因夏承燾老師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稱。中日戰爭期間,父親潘鑒宗與母親葉夢蘭接連因病過世,琦君遂成潘家支柱。1941年,大學畢業,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1943年,返鄉任教於永嘉縣中(今溫州二中)。1945年,抗戰勝利回杭州,任教於母校之江大學,兼任浙江高院圖書管理員,而後轉入蘇州法院擔任機要秘書,開始了往後數十年,在司法界與教育界並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