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6.73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論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辯是非曲直。如:「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論爭,無聊極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析、判斷。如:「談論」、「析論」、「討論」。
評議的文章或語言。如:「社論」、「言論」。
一種討論事理的文體。如:「六國論」。
學說或主張。如:「天演論」、「進化論」、「相對論」。
依據、按照。如:「論理」、「論件計酬」、「論功行賞」。
比作、視同、處理。如:「以棄權論」、「以作廢論」。
顧及、考慮。如:「不論是非」、「無論如何」。
論語: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孔子言行的書。共二十篇,是四書之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努力求取。如:「爭取」、「競爭」、「據理力爭」、「兵家必爭之地」。
吵嘴、辯論。如:「爭吵」、「爭論」、「口舌之爭」。
搶著。如:「爭先恐後」、「爭著付錢」、「爭風吃醋」。
相抗衡、互不相讓。如:「爭執」、「意氣之爭」。
上行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卻一直存在著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在東漢章帝時,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會後,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白虎通》一書。〈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並強調「教」,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所以《孝經》、《論語》等經書都指出「教」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詩經》則更明確的說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後來「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說苑》一書裡,〈君道〉篇剛好載錄...
辯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持不同的意見主張相互論爭。[例]他的思想敏捷,口才犀利,與人辯論,無往不利。
張我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盤否定台灣的傳統文學。此文發表之後並未立即引起日治時期新舊雙方陣營的正面對壘,但也為後來新舊文學論爭埋下對立的火種。〈糟糕的台灣文學界〉原載1924年11月21日《台灣民報》第2卷24號。批判當時台灣文學除詩外,似乎再沒別種文學,老詩人將詩流於文字遊戲、沽名釣譽及迎合權勢者,迷戀於與台灣總督當道酬唱,這種文風迷惑一般活潑的青年,養成偷懶好名的惡習,社會上固然詩社林立,卻沒產生差強人意的作品,甚至造出一種臭不可聞的惡空氣來。稱新理想主義、新現實主義已佈滿了全世界的文壇,但「台灣的一班文士都戀著壟中的骷髏,情願做個守墓之...
沈從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沈從文在經歷了長期塵封土埋之後,重新受到重視。這個時期對沈從文的評價明顯帶有論爭性:被激情鼓動著的新銳研究者,要求對沈從文重新評價;保守者從維護傳統出發,拒絕接納沈從文這樣的"異端"。兩種傾向的衝突釀成多起事件;爭論的結果,對沈從文的認識逐漸回到常識和理性的層面。《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1984)把沈從文吸納進來,在「五四文學傳統」中給了他一席之地。●美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則對「沈從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評點沈的《靜》時他說,「三十年代的中國作家,再沒有別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內,寫...
日本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いる。古代何時開始,因古代國家形成時間,有3世紀說、5世紀說、7世紀說的見解不同;學者間稱作是七五三論爭。中世については、中世通じての社会経済体制であった荘園公領制が時代の指標とされ、始期は11世紀後半〜12世紀の荘園公領制形成期に、終期は荘園公領制が消滅した16世紀後半の太閤検地にそれぞれ求められる。中世是以社會經濟體制的莊園公領制為時代指標,開始於11世紀後半~12世紀的莊園公領制形成期,結束於16世紀後半莊園公領制消滅、太閤検地取而代之。近世は、太閤検地前後に始まり、明治維新前後に終わるとされる。近世開始於太閤検地...
日本歷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いる。古代何時開始,因古代國家形成時間,有3世紀說、5世紀說、7世紀說的見解不同;學者間稱作是七五三論爭。中世については、中世通じての社会経済体制であった荘園公領制が時代の指標とされ、始期は11世紀後半〜12世紀の荘園公領制形成期に、終期は荘園公領制が消滅した16世紀後半の太閤検地にそれぞれ求められる。中世是以社會經濟體制的莊園公領制為時代指標,開始於11世紀後半~12世紀的莊園公領制形成期,結束於16世紀後半莊園公領制消滅、太閤検地取而代之。近世は、太閤検地前後に始まり、明治維新前後に終わるとされる。近世開始於太閤検地...
上為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上行下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卻一直存在著的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在東漢章帝時,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會後,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白虎通》一書。〈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並強調「教」,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所以《孝經》、《論語》等經書都指出「教」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詩經》則更明確的說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後來「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