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7.3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識(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了別義,心(認知主體)對觸對境界(認知對象)能了識別,故曰識。梵語 ,意譯為「毗那」「毗若南」。 乃「vi」與 合成語,前者義謂分析,後者義謂知,故「識」即:分析對象而認知之能力。
  原始佛教,對於心之多種不同活動並未精細剖解為不同概念,心有時亦稱意,有時亦稱識,心、意、識三語詞混合使用,唯意較重心之思慮,識較重心之認知判斷。部派佛教於心之作用則明顯區分,如〔俱舍論〕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大毘婆娑論〕曰:「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但仍以為「義雖有而體是一」〔俱舍論〕「心即是意,意即是識。」「聲雖有異而體無別」〔大毘婆娑論〕。識所依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只限於口語單用。如:「教書」、「教琴」、「我來教你」。
傳授、訓誨、指導。如:「教學」、「教育」、「教授」、「教誨」、「教訓」。
宗教:利用人類對於宇宙、人生的神祕所發生的種種心理,構成一種勸善懲惡的教義,並用來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意識形態。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
使、讓。如:「真教人失望!」、「教他回去吧!」
禮儀、規矩。如:「禮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的簡稱。佛教徒對得道者的敬稱,也可用作釋迦牟尼的專稱。
佛教: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所創。主張生命是痛苦、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到真解脫。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流行至今,信徒廣布世界各地,但以亞洲為主。
如佛陀一般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仿佛:似乎、好像。或作「彷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道理。如:「知識」、「常識」。
知道、認得。如:「認識」、「識別」、「素不相識」、「有眼不識泰山」。
見解、見聞。如:「見識」、「才識」、「膽識」。
思想、內在思維。如:「意識」。
朋友。如:「舊識」。
記憶、記住。通「誌」。如:「默而識之」、「博聞強識」。
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佛所創。主張一切都是不圓滿的,凡是緣起的現象都是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究竟解脫。佛教流傳至今,主要的教學系統:一、上座部佛教,盛行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二、大乘佛教,包括中國佛教及西藏佛教以及日本、韓國佛教。佛教信徒分布世界各地,但主要以亞洲為主。
2.佛陀的教法。《西遊記》第八回:「那大聖見性明心歸佛教,這菩薩留情在意訪神僧。」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