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21646 收藏人次:4114960
記憶、記住。通「誌」。《論語.述而》:「默而之。」《文選.宋玉.神女賦》:「寐而夢之.寤不自。」
標記、記號。通「幟」。《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訖無文號旌旗表,咸怪異之。」
1.見解、見聞。如:「見」、「遠」、「才」、「膽」。
2.事物的道理。如:「知」、「常」。
3.思想、內在思維。如:「意」。《南史.卷四.齊武帝本紀》:「我滅後,身上著夏衣、畫天衣。」
4.知己、朋友。《梁書.卷九.王茂傳》:「茂年數歲,為大父深所異,常謂親曰:『此吾家之千里駒。』」唐.劉禹錫〈元日感懷〉詩:「異鄉無舊,車馬到門稀。」
知道、了解。如:「素不相」、「有眼不泰山」。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剛才。通「適」。《左傳.成公十六年》:「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
老馬     
瀏覽人次:26851 收藏人次:712293
春秋時齊相管仲,隨桓公出征,在回程時迷路,於是讓老馬走在前頭,其餘人馬跟隨在後,終於找到原路。典出《韓非子.說林上》。後稱經歷豐富練達的人。也作「途老馬」。
佛洛依德(Freud)意三層次     
瀏覽人次:19809 收藏人次:159720
佛洛依德對於心智組織與人格結構提出「冰山理論」,根據假設將意劃分為「意」、「前意」和「潛意」三個層次。意層是指海面上可見的冰山,而前意層相當於漲...
之無     
瀏覽人次:16903 收藏人次:701329
之無,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個月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見《舊唐書.卷一六六.白居易傳》。故後世用以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不之無比喻不字或毫無學問。清.黃景仁〈除夕述懷〉詩:「有兒名一生,廢學增痴憨;曾不之無,但索梨與柑。」
目不     
瀏覽人次:13687 收藏人次:913391
比喻不字或毫無學問。參見「不一丁」條。《警世通言.卷一七.鈍秀才一朝交泰》:「他兩個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丁,也頂個讀書的虛名。」《醒世姻緣傳》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丁的,村氣射人的,就是王侯貴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內卻沒半分誠敬。」
程序性知(procedural_knowledge)程序記憶(procedural_memory)     
瀏覽人次:13611 收藏人次:123859
目錄1 程序性知(procedural knowledge)與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2 程序性知與產生3 特徵4 程序性記憶與歷程5 參考文獻 程序性知(procedural knowledge)與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 程序性知與產生現代認知心理...
似曾相     
瀏覽人次:10076 收藏人次:565958
好像曾經看過,對所見的人、事、物感覺熟悉。如:「雖是第一次見面,卻有種似曾相之感。」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盃〉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燕歸來。」
廬山真面目     
瀏覽人次:9706 收藏人次:0
無法認廬山的全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後常用此語來比喻人因陷於事物環境中,以致只見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這紫禁城中,東逛西逛,也只能欣賞一隅,真有不廬山真面目之憾啊!」也可引喻對刻意遮掩的事物難窺究竟。如:「到底誰是天字第一號?不廬山真面目。」
    
瀏覽人次:7614 收藏人次:133768
1.見、學問。指所知道的事理。如:「知豐富」、「化學是一種專門的知。」《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耳目心智,其所以知甚闕,其所以聞見甚淺。以淺闕博居天下、安殊俗、治萬民,其說固不行。」
2.朋友、友人。漢.孔融〈論盛孝章書〉:「海內知,零落殆盡,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
3.交往、結。《南齊書.卷三七.列傳.虞悰》:「悰性敦實,與人知,必相存訪,親疏皆有終始,世以此稱之。」《水滸傳》第七九回:「原來這聞煥章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的,俱備酒食迎接。」
4.瞭解。漢.劉向《列女傳.卷六.齊管妾婧》:「人已語君矣,君不知邪?」《魏書.卷九四.閹官列傳.賈粲》:「(賈粲)…世宗末,漸被知,得充內侍。」
5.善友。指佛教教友。南朝梁.王筠〈與雲僧正書〉:「外書所謂冥契神交,內典則為善友知。」《石點頭.卷七.感恩鬼三古傳題旨》:「因此也絕戒葷羶,隨僧茶飯。只多了幾莖頭髮,卻便是一個不剃頭的大知。」
    
瀏覽人次:7453 收藏人次:4497854
1.曾經相。《紅樓夢》第六回:「隨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門連宗之族,餘者皆不認。」《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打聽仲翔在這裡,特地找他說話。慕政也合他認,拉來同坐。」
2.認得。如:「他上小學前,已認很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