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68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貝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貝殼的軟體動物。包括腹足綱、斧足綱、掘足綱、單殼綱、多殼綱、二枚貝綱等。最早出現在二億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種類繁多,可生長在淡水或鹹水中。其外殼有多種用途。
神經性貝類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誤食含神經性貝類毒素之貝類而引起的中毒症。致病毒素為一種多環醚類(brevetoxin),至少含有3種以上的毒素,由Ptychodiscus brevis所生成,對熱穩定、具脂溶性,作用機轉主要為持續的刺激神經,導致神經肌肉末稍之抑制;另外也可促進鈉離子進入細胞內,造成乙醯膽鹼興奮而使氣管平滑肌收縮。潛伏期約15分鐘至18小時(平均3小時),持續時間1~72小時(平均17小時)。腸胃及神經症狀多同時發生,主要症狀為唇舌麻木感、冷熱感覺異常、肌痛、眩暈、運動失調、頭痛、倦怠、心搏變慢、反射降低、瞳孔放大等神經症狀;並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等腸胃症狀。嚴重者可導致抽搐、昏迷及呼吸...
貝類養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沿海岩礁或淺海地區,進行貝類人工養殖或繁殖保護。一般常見的種類有牡蠣、珠母貝、泥蚶等,通常是以插竹養殖、投石養殖及垂直養殖法為主。
貝類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誤食有毒貝類引起的中毒症。毒素與食物鏈有關,由藻類產生毒素後,貝類攝食有毒藻類(dinoflagellates),毒素可與寄主共存,人或其它動物誤食時則引起中毒。依據其症狀可分成三類:(1)麻痹性:主要病源藻為Protogonyaulax catanella、Gonyaulax tamarensis;(2)神經性:主要病源藻為Ptychodiscus brevis;(3)失憶性:主要病源藻為Nitzschia pungens;其中以麻痹性貝類中毒之個案數較多。
失憶性貝類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誤食含失憶性貝類毒素之貝類而引起的中毒症。1987年加拿大發生107案中毒事件。致病毒素為 domonic acid,由Nitzschia pungens所生成,構造與glutamate及kainic acid類似。潛伏期約15分鐘至38小時(平均5小時)。主要症狀為記憶喪失、失律不整、血壓不穩、眼肌麻痺、半身麻痺、不自主咀嚼、扮鬼臉等神經症狀;嚴重者則會產生痙攣及昏迷。另外也可產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部分病人會有長期性前行性記憶喪失,感覺及運動神經病變。
麻痺性貝類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誤食含巨蚌毒素(saxitoxin)或其它相關毒素之貝類而引起的中毒症。台灣地區曾有多次西施舌貝(purple clam, Hiatula diphos)之中毒事件報告,最嚴重的一次發生於民國75年。潛伏期約30分鐘,持續時間多在12-24小時。主要症狀與河豚毒素極類似,包括唇舌麻木感、肢端麻木及漸進性麻痺、頭痛、眩暈、運動失調、身體漂浮感、吞嚥困難、言語困難、暫時性失明等神經症狀;並可有噁心、嘔吐等表徵,但與河豚中毒不同的是麻痺性貝類中毒不會有低血壓。嚴重中毒者可能會呼吸困難,呼吸衰竭,嚴重者可致死。一般而言,如經24小時仍存活且無併發症者,預後良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如:「類似」、「相類」。
由相同或相似的人、事、物聚合而成的種別。如:「人類」、「種類」、「類別」、「分門別類」、「物以類聚」。
大概、大抵。如:「大類」、「類皆如此」。
量詞。用於計算事物類別的單位。如:「兩類情況」、「三類貨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稱生長於水中,有甲殼的軟體動物。如螺類等。
寶貝:A>珍貴奇異的東西。如:「這個明代的花瓶是爺爺的寶貝。」B>比喻親愛的人。如:「每個小孩都是媽媽的寶貝。」C>戲稱愛作怪、言行特別的人。如:「你看那個寶貝又在那兒耍寶了。」
鷸蚌相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ˋ,鷸目鷸科鳥類的通稱。種類繁多。嘴、腳均長,體格大小不一。羽毛多為灰、褐等暗色調。常涉水捕食小魚、貝類及昆蟲等。 (4) 拑:音ㄑ|ㄢˊ,夾住、挾持。 (5) 喙:音ㄏㄨㄟˋ,鳥獸等動物的嘴。 (6) 禽:捕捉。通「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鷸目鷸科鳥類的通稱。種類繁多。嘴、腳均長,體格大小不一。羽毛多為灰、褐等暗色調。常涉水捕食小魚、貝類及昆蟲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