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責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求別人完成艱難的事。《孟子.離婁上》:「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非難、詰難。如:「他受人責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質問、責備。如:「非難」、「問難」、「責難」。《左傳.隱公元年》:「不言出奔,難之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批評過失。如:「斥責」、「責備」、「責問」、「責罵」、「責難」。
動輒得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有舉動就會犯過,受到責難。指人處境困難,極易遭到罪責。唐.韓愈〈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鏡花緣》第七八回:「小廝因動輒得咎,只得說道:『請問主人,前引也不好,後隨也不好,並行也不好,究竟怎樣才好呢?』」
無可厚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能過分責難。如:「他這種作法,出於權宜之計,原是無可厚非的,但卻被許多不明事理的人苛責。」也作「未可厚非」。
咎由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有的責難、災禍都是自己找來的。語含自作自受之意。《官場現形記》第五一回:「但這件事,據兄弟看起來,他們兩家實在是咎由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唐.劉禹錫〈天論上〉:「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
既往不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咎,怪罪。「既往不咎」指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語出《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後多用於指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責難。《西遊記》第三一回:「君子人既往不咎。我等是個敗軍之將,不可語勇,救我救兒罷!」也作「不咎既往」。
眾矢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夫相繼依附,於是和東林書院有關的人都被稱為「東林黨」。但也因為名氣太大遭到毀謗,氣焰太盛招致各方的責難,批評的輿論接連而來,加上幾次的政治鬥爭都和東林書院的人有關,使得眾人攻擊的目標,都指向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等人。後來「眾矢之的」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人一致攻擊的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計較、責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婦姑不相說,則反脣而相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