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5.61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輪扁斲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齊國人輪扁斲木為輪,得心應手,並以為口不能傳授個中奧祕。典出《莊子.天道》。後比喻高手長期戮力實踐而技藝精微。宋.黃庭堅〈戲題小雀捕飛蟲畫扇〉詩:「丹青妙處不可傳,輪扁斲輪如此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寬薄、平坦的樣子。如:「扁平」、「壓扁」。
輕視。如:「看扁」。
小。如:「一葉扁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裝在車、船或機器上可供旋轉運作的圓形物體。如:「車輪」、「齒輪」、「滑輪」、「滾輪」。
輪船的簡稱。如:「渡輪」、「客輪」、「貨輪」、「油輪」。
形似輪子的東西。如:「年輪」、「飛輪」、「摩天輪」。
循環更替。如:「輪流」、「輪番」、「輪替」、「輪班」、「輪值」。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十二年為一輪。如:「他們的年紀差了一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砍、削木。《莊子.天道》:「輪扁斲輪於堂下。」《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序》:「漢興,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朴。」
斲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砍伐木材,製造成車輪。《莊子.天道》:「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
2.比喻技藝精練,經驗豐富。宋.范成大〈寄題王仲顯讀書樓〉詩:「人云太痴絕,我自斲輪妙。」
輪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齊國人,名扁,善作輪。後指技藝精湛的名匠。《南齊書.卷五二.文學傳.陸厥》:「韻與不韻,復有精麤,輪扁不能言,老夫亦不盡辨此。」
得心應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天道》1>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桓公2>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无說則死﹗」輪扁3>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4>輪,徐則甘而不固5>,疾則苦而不入6>。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7>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8>已夫﹗」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關尹子.三極》。 (2) 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襄公弟。周莊王五十一年,以襄公無道,出奔莒...
心手相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心應手」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天道》1>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桓公2>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无說則死﹗」輪扁3>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4>輪,徐則甘而不固5>,疾則苦而不入6>。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7>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8>已夫﹗」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關尹子.三極》。 (2) 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
應手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心應手」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天道》1>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桓公2>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无說則死﹗」輪扁3>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4>輪,徐則甘而不固5>,疾則苦而不入6>。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7>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8>已夫﹗」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關尹子.三極》。 (2) 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
得手應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心應手」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天道》1>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桓公2>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无說則死﹗」輪扁3>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4>輪,徐則甘而不固5>,疾則苦而不入6>。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7>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8>已夫﹗」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關尹子.三極》。 (2) 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