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2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農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封建社會裡,因武力所迫或生計所需而為領主耕種田地的勞動者。農奴得隨領主土地買賣、抵押而轉讓,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作,其勞動力也被認定為領主的產權,經濟利益多為領主所奪,物質生活極為貧乏,不但沒有政治地位,也沒有充分的人身自由,連婚姻亦受限制。
農奴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封建時代的社會奴役制度。主要發展在歐洲十世紀中期之後,農奴在國有的或莊園主土地工作,以換取保護、生計等。因年代與區域不同而各地制度不一,例如,部分地區農奴沒有領地,但也有部分地區的農奴在為領主勞動時,擁有自己的領地。參見「農奴」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耕種事業。如:「農業」、「務農」、「農事」。
與農業有關的。如:「農人」、「農田」、「農民」。
從事耕種的人。如:「菜農」、「果農」、「花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去自由,供人使喚的人。如:「奴隸」、「黑奴」、「奴僕」、「奴婢」。
古時女子的謙稱。如:「奴家今年一十八。」
對人鄙視、瞧不起的稱呼。如:「守財奴」、「亡國奴」。
封建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建時代土地皆為天子所有,天子將它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以下有家臣、農民、農奴。如此各階層遞相隸屬的社會關係,稱為「封建制度」。
杜斯妥也夫斯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1839年在莫斯科當醫生的父親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說是因為他醉後對農奴發脾氣,農奴被激怒將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認為是自然死亡,而臨近的地主為了把土地輕易拿到手而編了這個故事。或許這個專制的父親給了杜斯妥也夫斯基很大的影響,以至於他把父親的形象搬到了《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馬佐夫這個「邪惡而感情脆弱的小丑」父親身上。杜斯妥也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白痴》中,梅什金公...
斯巴達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發展海運不便,但是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因此逐漸成為諸城邦中最大的農業奴隸制國家。由於農奴的人數遠多過斯巴達人,因此斯巴達開始訓練自我成為一群具有強大戰鬥力的民族。 內涵否認家庭功能、強調集體意志,反對文學藝術活動,也不贊成競技活動。教育重點1.體力:斯巴達著重摔跤的訓練,由於摔跤必須運用身體各個部位,更能訓練機制並控制情緒。2.訓練服從的方式:為訓練兒童服從的觀念,因此採用鞭打等體罰,特別是每年一度會在神壇前進行鞭打比賽,參加者以流血為榮。3.偷竊技藝:偷竊的技巧中包含奇襲、埋伏和偽裝的技巧,主要實踐於作...
凱薩琳(Catharin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園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封建制度下的經濟體系。盛行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至宋朝期間,以及西方的羅馬帝國結束時到十三世紀期間。這種經濟型態是由擁有一大片土地的領主,管理一群農奴為其耕作,作為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日本早期也有類似的制度。
艾麗查奧若什科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久爾濟一家》(1885年)、《涅曼河畔》(1887年)和《鄉下佬》(1888年),它們描寫沙俄農奴制長期統治下農村愚昧落後的狀況,反映了貧苦農民的悲慘命運。在其中尤以《涅曼河畔》最為突出。小說從1887年開始在華沙《繪圖周刊》上連載,1888年在一月起義25周年紀念時成書,其傾向十分明顯,即通過此書回憶與反思一月起義,號召波蘭社會的改革,爭取民族獨立。正如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小說的情節的主線是1863年一月起義,書報檢查給創作帶來了困難,但是不以這為主線,則書中的一切就無法解釋清楚。」[4]小說塑造了貴族地主別涅...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