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過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過去、逝去。《文選.曹丕.與吳質書》:「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
2.往來、過路。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三折:「如今有個過往的客官,教我將著這套衣服金釵與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空的經歷。如:「過年」、「過河」。
超出、超越。如:「過分」、「過期」、「過半數」。
錯誤。如:「過失」、「知過能改」。
表示某種行為曾經發生或已經完成。如:「看過」、「走過」、「吃過飯」。
處罰的類別。如:「大過」、「小過」。
忍受、領受。如:「難過」、「心裡不好過」。
太甚。如:「過度」、「過獎」。
轉移。如:「過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去的。如:「往事」、「過往雲煙」、「往日情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決色。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 (2) 成事:已成的事。指過往的事。 (3) 美同:有美而同。 (4) 圖:謀劃、打算。〔參考資料〕 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過往的。[例]去年、去冬、去日
矯揉造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矯揉造作」是刻意地人工施為與雕琢。可用於形容裝腔作勢、刻意做作的態度。此語見於朱子的《孟子集注.離婁下》。孟子原文是:「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意思是說天下人推求萬物的本性,都是從過往陳跡著手,循自然之勢而解。朱子對此的闡釋則是:性,本為萬物生而固有,若往前推求,必然有跡可尋且容易發現。又所謂的「故」當是自然而有,就像人生而為善、水順流而下一樣自然,「非有所矯揉造作而然者」。也就是說過往的陳跡必然是自然的,不會是刻意造作而成。「矯揉造作」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語,形容刻意地人工施為與雕琢;後亦用於人的態度上,形容裝腔作勢、刻意做作。
品頭論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談論人的容貌和儀態。[例]他一向喜歡對過往路人品頭論足一番。
期望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隨著環境與個人經驗的改變而改變。(2)人們會以理性的態度來衡量得失,面對、處理抉擇。(3)人們會從過往經驗中學習做出最有利的抉擇。做抉擇時,人們常會根據經驗判斷「如果這樣行動,有多少希望(expectation)可以得到所要的結果」。換言之,會先問自己此次獲勝的機率有多少,然後再以此做抉擇。 期望理論的主要構念(1)結果(outcome):指某個人表現出某種行為後所得到的結果。又可分為第一層結果(first-level outcome)和第二層結果(second-level outcome)。第一層結果是行動後直接導致...
黎溫(K._Lewin)的場地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黎溫以完形心理學的理念為基礎,發表場地論(field theory),此理論是用來解釋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黎溫認為人類的行為表現是由整體環境中的各種可意識到的因素所決定,包括飢餓感、過往事件、某個情境或者是某個人等,凡是所有在環境可意識到的因素,都會與個體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根據黎溫的說法,人類的一切行為,無一不受別人的影響,同時,我們個人的一切言行舉止,也隨時隨地都會影響別人,這個關係是互動的。簡單來說,個體無時無刻不受到周圍整體環境與個人交互作用的影響,這些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
交換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報酬,則該行為就會一直出現。」二、 刺激命題「若在過去某一刺激情形曾經帶來報酬,則現下的情形越類似過往所發生的情況,人仍會做出過去所做出的決定」三、 價值命題「如果一個行動所帶來的收穫對一個人越有價值,則該人越會執行相同之行動」四、 飽和命題「若某一報酬於過去一段特定時間內常被取得,則該報酬對於該人的價值越低」五、 攻擊-贊同命題「如果某人常受到不公平待遇,則越有可能展現出憤怒的情緒」六、 理性命題「當一個人挑選可能應用的方法時,他會選擇一種成本較低以及較有可能達成該目標的方法」(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交換理論英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