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野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哺乳類偶蹄目。形狀與家牛相似,毛褐色,頭部和頸部有長毛,背部隆起。種類繁多,分別產於亞洲、歐洲和美洲地區。
古風野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風野牛存活於距今約一萬年前,分布在歐洲及北美洲等地的草原上,也是眾多古野牛中最著名的一種。它的體型比起現在的美國野牛大約大了15~25%,而且頭上的角也顯著地比較長,不論雄性或雌性頭上均長有一對角,角由骨質的角心外覆角質鞘所組成,橫切面近似圓形。就和現在的野牛一樣,被推測是用來抵禦掠食者的攻擊或是族群之間打鬥和炫耀的功用。 古風野牛並沒有上門齒,下門齒則演變成刮刀型。臼齒為高冠齒,使得牙齒變為比較耐用,而且咀嚼面琺瑯質的紋路特殊,成為鑑定區分的重要特徵之一。
美洲野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ison bison (Linnaeus, 1758)
頭、頸、肩、和前腿的毛長而粗,黑褐色,下巴通需有鬚,身體其他部位毛短,顏色較淡,小牛紅褐色,角短,向上、向後彎曲,末端尖,雌牛背上的隆起較小,頸較細,角較小;頭軀幹長210~350公分,尾長30~60公分,肩高150~200公分,體重350~1,000公斤,雄牛體型較雌牛大。美洲野牛較同屬的歐洲野牛(B. bonasus)頭、頸和身體前半部的毛更長,看起來體型較大,但後半部較小,角也較歐洲野牛短而彎,額頭較突出,尾巴較短,叢毛較少。
加拿大西部、美國、墨西哥東北部。
主要棲息在草原,但也會利用山區和開闊的森林,喜歡在泥巴或沙土上滾動,或磨蹭樹幹、石頭或其他物件,以除去寄生蟲,嗅覺與聽覺佳,快跑時時速可達60公里,可游過1公里寬的河,日行性為主,一天的活動距離約3公里,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遷移的現象,食物以草為主;群居性,通當由雌牛和小於3歲的小牛組成小群,但遷移時也可能聚成大群,雄牛通常單獨活動或聚成小群,只有在生殖季加入雌牛群內,爭取機會,群體夏季的活動範圍約30平方公里,冬季的活動範圍100平方公里;交配季在7~9月,小牛在春季出生,雌牛發情週期約21天,每隔1~2年生一次,7~12個月斷奶,2~4歲性成熟,但雌牛到3歲、雄牛到6歲才會長成成體體型,野外...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牛科(Family Bovidae)
德氏野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氏水牛是在1932年於楊鍾健和法國地質學家德日進的論文中所發表,以德氏之名乃是為彰顯德日進先生對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卓越貢獻。德氏水牛最早是在北京周口店第一地點所發現,後來在周口店第十三地點也有被發現的紀錄。 而在近二十年來,大陸浙江舟山群島及台灣澎湖群島海域附近,不斷地有漁民在這裡撈獲不少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德氏水牛化石標本。根據古生物學家的推測,德氏水牛原來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及淮河流域一帶。而在更新世時期,因海平面下降,使得當時的台灣與大陸東南沿海一度相連,使得其可以經由「陸橋」,而逐漸往南遷移。
野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珞巴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東南部的米林珞巴族聚居區。珞巴語稱《邊布頓努》。每當年節,喜慶日子均跳此舞。參加者不拘男女,人數不限。男子頭戴藤條或熊皮盔帽,穿坎肩,披獸皮;婦女穿自織的羊毛、麻、棉等衣料製作的短上衣和統裙。男女均赤足,佩戴各種石質、貝殼製的裝飾品。舞時,男女各一人在前領舞,領唱,眾男女跟隨其後唱合起舞,每舞通宵達旦,盡興方散。當夜幕降臨時,男女領舞者雙手高舉火把進行。主要動作是模擬野牛的〈頓蹉步〉,特點是穩健、粗獷有力。隊形是長龍似的豎排或橫排或龍搖尾形。歌詞內容有敘述歷史及傳說故事和歌頌自然景物等。有的句尾加上加金加、咳呀木、咳ㄠ等補詞。舞蹈風格古樸,別具特色。表演者邊唱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野生而未經人工栽培或馴養的。如:「野菜」、「野菊」、「野牛」、「野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哺乳類動物。體型大,性溫馴,可以拉車、耕田,肉與乳的營養價值都很高。如:「黃牛」、「水牛」、「乳牛」。
固執的、倔強的。如:「牛脾氣」、「牛性子」。
牛仔:在美國西部牧場上工作的人。如:「西部牛仔」、「美國牛仔」。
草原生態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根系廣且深,植物體地下部分的重量幾乎都大於地上部分的重量)。主要食用草本植物的動物有,草食性動物(野牛、斑馬、羚羊、長頸鹿、大象等)。台灣在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和雪山山脈等高山地區,都生長了乾旱、耐寒的草本植物,形成了特殊的高山草原區。(註1)3. 草原生態系也由於草原的生長和腐爛非常迅速,所以草原的土壤也含有極高的礦物質,很適合農作物的種植,像是小麥及燕麥等,或是闢為牧場養殖牛、羊、馬也都相當合適。草原地區也可分成短草大草原、長草大草原和熱帶草園,也因為沒有森林的阻礙,動物的視野相當遼闊,可以遠望四方,也因為如此,像羚...
黃石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石模式(The foundation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黃石公園介於愛達荷、蒙大拿、懷俄明三州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歷史最久的國家公園。將近9000km2的面積上,分佈之特殊地景如:間歇泉、溫泉、地熱、石灰華、火山噴氣口…,及灰熊、狐狸、野牛、麋鹿…等野生動物。其名稱由來,與黃石河侵蝕所成峽谷中遍布之黃色岩石有關。其設立緣起為美國畫家喬治‧凱特林(George Catlin)至西部旅行,返回後在1832年出書鼓吹政府應制定保護政策,保存這原始自然景觀,使之成立為國家公園。之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犎牛:古代一種背上肉隆起像駱駝的野牛。《爾雅.釋畜》「犦牛」句下晉.郭璞.注:「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橐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餘里,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