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8.68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鈔」,用銅鑄造,每副有兩片,互相碰擊出聲。北管所使用的有大、小兩種。這類樂器外觀猶如飛碟一般,圓盤中央突起,當小孔以便擊上布條或是粗繩,使演奏者便於操作此件樂器。在北管武場中,小鈔是入門的樂器,幾乎都是照拍子直打,大鈔則大在重拍或切分拍位,常跟著鑼的拍子進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打擊樂器。銅製。由兩個中間凸起的圓形銅片相撞擊發聲。一般直徑從十五至六十九公分不等,亞洲民間亦有十一公分以下尺寸,而有小、大、低之分。傳統上常用於民間音樂與戲曲。也稱為「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古代銅製擊樂器。形制相似,而稍有區別。圓形,中間有凸起部分,每付兩片,演奏時兩片相擊發聲。但鐃和中間凸起部分,大小不同,鐃的凸起部分小、而的凸起部分大。在音質上,鐃發音較響亮,餘音較長;發音較渾厚、餘音較短。明清以來,民間流行的十番鑼鼓,在配器上充分利用鐃和各自的特點,造成豐富的音響效果。現在的鐃和已發展成多種形式,是各種戲曲和秧歌舞的重要伴奏樂器之一。在吹打樂隊中,特別在十番鑼鼓的合奏中扮演重要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也稱。參見「」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亦叫Zils,是埃及或土耳其舞者經常隨身攜帶的樂器。用法是放在雙手中指和拇指間,它們會發出和諧的鐘鳴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打擊的樂器,指鼓和。《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鼓梵唄之聲,不絕於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金屬棒軸上,裝有兩個水平的銅,腳踏鍵盤時,銅便相互敲打而發出聲音。為現代流行音樂中常見的敲擊樂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式大門上的金屬裝置。形似,上有環,叫門時,可用環敲門發出聲音。如:「李家門上,有一對鐵製的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韓國的《舞》屬佛教儀式當中,形式最華麗的一種,表演時伴以《法鼓舞》(Pupko)和《蝴蝶舞》。在寺廟內禮佛時使用「四物」,即鼓、銅鑼、杖鼓、銅鼓;而獻祭場合則使用可發出金屬聲音的祭具,如鈴、搖鈴、等,另外還有鼓、木製雲板以及鑼,這些均各有其作用。據說發出金屬聲音的祭具,是為了拯救冥府眾生,因此《舞》是撫平亡靈的儀式,但為一種再建構的舞蹈。《舞》也是四月八日浴佛儀式中的一部份。
Woo-il Choi《Korean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1988.
打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民間舞蹈,流傳於湖南邵陽地區。實為道士作道場的一種樂器表演。道士一人,身著便裝,雙手持作舞,上繫一麻繩相連,可做上下翻飛的動作,打出各種花樣,如:〈獅子爬樓〉、〈老鼠鑽洞〉、〈掃地蓮花〉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