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鎮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武力禁止暴亂,如:「鎮壓暴民」。《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帝與大臣議事於茅屋之下,諸將引兵於籬外鎮壓。」也作「壓鎮」。
2.疊壓。《文選.班固.西都賦》:「禽相鎮壓,獸相枕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武力或威勢制止、驅策他人。如:「鎮壓」、「欺壓」、「別拿你的大帽子壓我!」《公羊傳.文公十四年》:「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來鎮壓東西的器具。如:「書鎮」、「文鎮」。《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曲突徙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宣帝,建議壓抑霍氏,以免後患。不過當時宣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來霍氏果然因陰謀造反遭到滅族,所有鎮壓有功的人都受到獎賞,只有徐福沒有得到任何表揚。有人便替徐福打抱不平,上書給皇帝說:「有一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著柴火。客人看見了,便勸那家的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然後把柴火移開,以免發生火災。但是主人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後來,那家果然因此發生火災,鄰居都趕來救火。火災撲滅之後,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便擺設宴席,招待那些幫忙救火的人,唯獨沒有邀請最先提醒他預防火災的客人。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那位客人的建議,做好預防措施,也就不會發生火災,所以他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那位客人。相同地,如果皇上接...
窮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止。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字伯珪,東漢遼西令支人。曾令烏桓遠竄塞外,又鎮壓黃巾軍有功。後與袁紹相爭冀州,兵敗自焚而死。瓚,音ㄗㄢˋ。 (2) 紹:袁紹(?∼西元202),字本初,東漢汝陽人。曾起兵討董卓,後據河北,與曹操戰於官渡,大敗,發病而死。 (3) 虞:劉虞(?∼西元193),字伯安,東漢東海郯人。董卓為政時,授大司馬,封容丘侯。後討伐公孫瓚,兵敗被殺。 (4) 稟假:俸給與借貸。假,音ㄐ|ㄚˇ,借貸、預支。
差強人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44),東漢南陽宛人,字子顏。初為亭長,王莽末年流亡至漁陽,後歸附劉秀,與諸將擁劉秀為帝,鎮壓銅馬、重連、高湖、青犢、五校等軍,任大司馬,封舞陽侯,卒謚忠。 (3) 繕檠弓戟:修理調整兵器。繕,音ㄕㄢˋ,修補。檠,音ㄑ|ㄥˊ,調整。戟,音ㄐ|ˇ,武器名,戈和矛的合體。 (4) 差:尚、還。 (5) 強:振奮。〔參考資料〕 《周書.卷二五.李賢列傳》(李)遠曰:「北豫遠在賊境,高歡又屯兵河陽,常理而論,實難救援。但兵務神速,事貴合機。……。」太祖喜曰:「李萬歲所言,差強人意。」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一八.吳蓋陳臧列傳.吳漢》
得不償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不償失」原作「得不酬失」。漢時西羌所居區域,屬於西漢統轄範圍,由於漢代統治階級不斷侵奪西羌生存的空間,羌人抗爭前後延續一百餘年之久。羌人與漢朝力量對比雖然懸殊,數次抗爭都被漢朝鎮壓下來,但漢朝長期所耗費的人力金錢甚巨,等到羌人亂事略定,而漢朝的國勢也已衰弱了。所以范曄感歎說:國家付出這麼大的成本去平亂,但所得的效果卻是有限,並且造成國勢的衰敗,實在是「得不酬失」啊!酬,就是報償的意思。後來「得不償失」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得不足以抵補所失。出現「得不償失」的書證如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釋;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唾手可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據《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公孫瓚》李賢注引)瓚1>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而決。」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東漢遼西令支人,字伯珪。靈帝中平年間為遼東國長史,以鎮壓黃巾軍,拜奮武將軍,封薊侯。後據冀州與袁紹相爭,因其自恃才力,個性貪暴,使得百姓將士離散。獻帝建安四年為袁紹所敗,自焚而死。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宣帝,建議壓抑霍氏,以免後患。不過當時宣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來霍氏果然因陰謀造反遭到滅族,所有鎮壓有功的人都受到獎賞,只有徐福沒有得到任何表揚。有人便替徐福打抱不平,上書給皇帝說:「有一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著柴火。客人看見了,便勸那家的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把柴火移開,以免發生火災,但是主人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後來,那家果然因此發生火災,鄰居都趕來救火。火災撲滅之後,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便擺設宴席,招待那些因為幫忙救火而被燒傷的人,惟獨沒有邀請最先提醒他預防火災的客人。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那位客人的建議,做好預防措施,也就不會發生火災,所以他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那位客人才是。相同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管束、鎮壓。唐.呂溫〈故太子少保贈尚書左僕射京兆韋府君神道碑〉:「仁護鰥惸,智鈐豪右。」《紅樓夢》第七九回:「須要拿出些威風來,纔鈐壓得住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