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5.26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閱讀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心理學家大多認為閱讀理解是複雜的認知歷程。蓋聶(Ellen D. Gagné)認為閱讀理解的歷程包含四個階段:一是解碼(decoding),二是文字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三是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四是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解碼意指將文字辨識出來,主要的解碼歷程是比對(matching)與轉錄(recoding)。比對是指見字形直接觸接字義,不必經過發音歷程;轉錄是指看見字形後必須透過字音的轉介而間接觸接字義。文字理解包含字義觸接(lexical access)...
閱讀理解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閱讀理解策略(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Goodman(1967)認為「閱讀」是指「個體重新建構作者以印刷文字編碼訊息的歷程」。而所謂「策略」是指「為達成某種目的所採行的方法手段」;因此「閱讀策略」則是「為了重新建構印刷文字編碼訊息所採行的方法手段」;Richek,Caldwell,Jennings,Lerner(l996)認為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可以激發較高層次的心智活動,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比較主動積極的運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識、看法。如:「見解」。
答案。如:「解答」、「不得其解」。
明白。如:「了解」、「理解」、「費解」、「諒解」。
鬆脫、免除。如:「解開」、「解脫」、「解除」、「解渴」。
分割、剖分。如:「分解」、「解剖」、「瓦解」、「難分難解」。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析」、「解釋」、「辯解」、「解說」。
使對立的情況不再持續緊張。如:「排解」、「勸解」、「調解」。
排出大小便。如:「小解」、「解手」。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
解元:古代科舉鄉試第一名。
解縣:大陸地區山西省內的一縣。姚渠河斜貫其間。有同浦鐵路通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原則、規律。如:「原理」、「道理」、「公理」、「義理」、「真理」。
物質的紋理、組織。如:「肌理」、「木理」、「紋理」。
辦事、處置。如:「處理」、「治理」、「辦理」、「代理」。
修治、使整齊。如:「整理」、「理家」、「理髮」。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意見或反映的態度。如:「理會」、「置之不理」、「不理你了!」
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這封信寫得條理分明。」
溫習、熟習。如:「理熟了功課」、「書不理不熟」。
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理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如:「閱報」、「審閱」、「閱讀」、「閱覽」。
經歷。如:「閱歷」。
檢驗、視察。如:「閱兵」、「巡閱」、「檢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照著文字念。如:「誦讀」、「朗讀」、「宣讀」。
看書、閱覽。如:「閱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學習、研究。如:「他是讀理科的。」
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方法論而言,西方哲學發展自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將焦點關注於人類自身之探究起,理解便占有重要地位。就個人層次言,理解促使個人自我反省與覺知,提升自我理解,進而關懷社會與世界,彰顯人類精神之崇高意義-存有之終極關懷。其次,就社會文化言,歷史、文化藉理解而賡續綿迭,而傳衍後世,永世不墜。故理解對於個人、社會之存有與歷史文化之遞嬗至為重要。
  從字義詮釋,理解之意義可歸納為:對事物意義之領悟與了解,或是認知意義之能力。唯僅從字義之解釋無法-窺理解所蘊涵意義之豐富性。當代思潮中對於理解之探究以詮釋學(Hermeneutics)最有系統且詳盡,可供參考...
閱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閱覽誦讀。如:「閱讀書報」、「閱讀小說」。
全語文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教師可以藉著朗讀活動,培養兒童傾聽、專注的能力;讀故事給兒童聽,可以同時增強兒童口語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寫日記:教師應鼓勵兒童用任何記號或自己發明的拼字來寫日記或班級日誌。兒童將發生在自己身旁周遭的事情紀錄下來,可以由老師批閱、答覆,是很好的互動交流管道,老師提供一個適合書寫的情境,讓孩子盡情發抒與分享,兼具「作者」與「讀者」身分,在分享中孩子的書寫能力會越來越進步。默讀:全語文教室提供大量書籍供兒童閱讀,兒童可以獨自閱讀自己挑選的書籍,這些書籍可能是兒童自己帶來的,或是從圖書館借來的,也可能是他們自己「出版」...
馬太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在教育中,學齡前即具備識字能力的孩童,可能在進入學校教育後,倚靠其家庭所給予的學齡前教育優勢,在閱讀理解以及認知上遙遙領先其他初步踏入閱讀領域的學童,優勢長久累積下來同樣造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馬太效應英文關鍵字:Matthew effect 參考文獻註1: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三版。巨流。 P.117註2:吳逸驊。圖解社會學。易博士。 P.17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