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阿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附諂諛。《隋書.卷六一.郭衍傳》:「衍能揣上意,阿諛順旨。」《三國演義》第三二回:「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讒諂阿諛之賊!」
阿諛奉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意奉承,討好他人。《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也作「阿諛逢迎」。
阿諛逢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意奉承,討好他人。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二九齣:「專一承顏順旨,阿諛逢迎。」《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京師有一流棍,叫名李光,專一阿諛逢迎,諂事令孜。」也作「阿諛奉承」。
阿諛趨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逢迎諂媚,巴結他人。《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個直言,並不肯阿諛趨奉,所以這些當道大人,俱蒙相愛。」
阿諛順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逢迎諂媚,順從別人意旨。《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今者密若正言,還恐追蹤二子;阿諛順意,又非密之本圖。」也作「阿意順旨」、「阿諛順旨」。
阿諛順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逢迎諂媚,順從別人意旨。《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嚴光傳》:「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明史.卷一八一.徐溥傳》:「非欲其阿諛順旨,惟言莫違也。」也作「阿意順旨」、「阿諛順意」。
阿諛取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刻意的逢迎取悅。漢.楊秉〈奏劾侯覽〉:「而今猥受過寵,執政操權,其阿諛取容者,則因公襃舉,以報私惠。」《東周列國志》第八九回:「且王驩等阿諛取容,蔽賢竊位。」也作「阿順取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迎合、偏袒。如:「阿附」、「阿私」、「諂媚阿諛」。《孟子.公孫丑上》:「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呂氏春秋.離俗覽.高義》:「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諂媚、奉承。如:「阿諛」。《書經.冏命》:「僕臣諛,厥后自聖。」《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
放蕩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賢人,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或猜忌,都為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而當今的國君,也沉湎於阿諛諂媚的言詞之中,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使得「不羈之土」─那些賢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馬與牛同槽共食一樣,賢愚不分。這也是周朝隱士鮑焦之所以對世道忿恨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因此他勸諫梁孝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共同治理國政。梁孝王在看了這封書信後,就派人把鄒陽放出來,並且成為他的貴賓。後來「放蕩」和「不羈」典源被合用成「放蕩不羈」,用來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又被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