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陶冶     
瀏覽人次:27289 收藏人次:575345
1.製作陶器和冶金。漢.王充《論衡.物勢》:「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範為形。」
2.陶匠和鑄工。《墨子.節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
3.教化裁成。《淮南子.俶真》:「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宋.黃庭堅〈答洪駒父書〉:「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4.修養品格。如:「陶冶性情」。唐.杜甫〈解悶〉詩一二首之七:「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道德情操陶冶     
瀏覽人次:361 收藏人次:0
  道德情操陶冶指著重在學生道德情感並予以理智化的一種德育教學模式;藉由慎思明辨的道德認知之啟發,與實踐篤行的道德行為之訓練,進而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使其能好之、樂之,成為自我反省的立法者與執行者,完成優良的道德品格。
職業陶冶教育     
瀏覽人次:212 收藏人次:0
  職業陶冶教育係一種教育歷程;透過課程的活動以幫助學生對職業了解與試探,例如透過國民中學階段的工藝、家事、農業等課程,使學生獲得職業的知識與經驗,並據以決定其生涯目標,然後學生方能進一步對選擇職業準備做出明智的決定。
  職業陶冶教育並非職業教育的一環,而是屬於普通教育的一部分。是每個國民都應該接受的教育內容,以便成為一個健全的現代國民。此種教育合有職業試探功能。
陶冶     
瀏覽人次:210 收藏人次:0
  德國文化學派教育家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提出了「陶冶財」的觀念;他所認為的「陶冶財」,就是「文化財」(Kulturguter),由於「文化」是人類客觀精神,所以他將「文化」作為陶冶人的內容,而教育(或陶冶)就是在傳遞文化與發揚文化。教育精神構成文化的完整性,由精神生活的結構所形成的文化關係為:
  1.主觀的文化負荷者(承擔人)(subjektiver kulturträger):即個人要承擔文化發展的責任;
  2.客觀的文化財(objektive kulturgüter):即文化的內涵;
  3.集體的文化協同體(...
陶冶教育法(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199 收藏人次:0
  陶冶教育法是透過教育者的愛與各種情境中的教育因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心靈受到感化並達成德育目標的教育方式;是社會主義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方法之一。陶冶分為三類。一是人的陶冶:即運用教育者的教育愛,使學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藝術陶冶:利用文藝作品引發學生的共鳴。三是環境陶冶:即美化學校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生活環境中受到薰陶。
職業陶冶證書(法國)     
瀏覽人次:137 收藏人次:0
  法國的職業陶冶證書係為初中中途離校者(法國初中四年,即初一、初二、初三離校者),接受一年的「職前」訓練(有技術性的第五職階之「前」)後,檢定合格頒給,與職前班級CPPN或學徒預備班CPA,同一程度,屬第六梯階不具技術性的「無資格作業員」。
陶冶的知識     
瀏覽人次:134 收藏人次:0
  陶冶的知識是促進人格健全發展的一種知識形式。二十世紀初葉,德國知識社會學奠基者之一謝勒(Max Scheler, 1874~1928)本於其在現象學上精神與自然、本質與實存的區分,在知識社會學上也畫分出決定歷史與社會事件的兩個領域之因素,即是理想因素和實在因素。理想因素構成永恆真理、理念和價值的領域;實在因素則包括純自然的慾望結構。知識社會學的基本課題在於探討個人如何在純自然的慾望結構中進行選擇,促進精神動力向理想領域發展,使得精神人格得以在歷史與社會過程中完成自我實現。陶冶的知識也就在於探究世界之先驗的本質結構,並使人類所有的精神力量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可以自由的發展出來。因此陶冶的知識在實...
    
瀏覽人次:21412 收藏人次:165808
2.造就、培養。如:「陶冶性情」。
1.從事鎔鑄的工匠。《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墨子.節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
    
瀏覽人次:18895 收藏人次:4908426
1.製造陶器。如:「陶冶」。《孟子.告子下》:「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瀏覽人次:41638 收藏人次:3237566
6.陶冶、薰陶。如:「修養品德」、「修身養性」。《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於寡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