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09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雪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洗刷心裡的憤恨。《文明小史》第三七回:「受辱是我們六人在一起的……總有雪恨的日子!」
報仇雪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復冤仇,洗刷怨恨。《水滸傳》第五八回:「濫官害民賊徒!把我全家誅戮!今日正好報仇雪恨。」《精忠岳傳》第四七回:「若果有中興之主,用賢去奸,奮志恢復,何難報仇雪恨,奠安百姓?」
報讎雪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採取行動報復他人,以消除心中的憤恨。《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周瑜曰:『報讎雪恨,何待期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洗刷、清除。[例]雪恥、雪恨、洗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中懷怨。如:「恨意」、「仇恨」、「恨之入骨」。
憾事。如:「遺恨」、「抱恨而終」、「自古多情空餘恨」。
後悔。如:「悔恨萬分」。
臥薪嘗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注解 臥薪:睡在柴草上。嘗膽:品嘗苦膽。=二.=釋義 春秋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決心要報仇,他為了不忘記失敗的恥辱,特地睡在柴草上,並且常常嘗苦膽,以此來激勵自己的鬥志,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打敗了吳國。比喻發憤圖強,報仇雪恨。=三.=語源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返回)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座位),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吳越春秋˙句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讎,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 日。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於戶, 出入嘗之,不絕於口...
因地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伍子胥本為春秋楚國大臣,後因楚王聽信讒言,殺了他的父親及兄長,於是逃往吳國。他逃到吳國後,為替父兄報仇雪恨,便輔助吳王闔閭伐楚稱霸,並因而受到重用。有一次,闔閭向伍子胥請教治國之道,伍子胥建議他要先修築城牆,加強戰備,充實糧倉,添製武器,闔閭聽了點頭稱是道:「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意思是說:修築城牆,充實糧倉等這些事情,都可以依照我國的實際條件去執行。後來「因地制宜 」被用來指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
雪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雪恨
忍氣吞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ㄦˇ)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
一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塊兒。如:「她們整天在一起。」《文明小史》第三七回:「受辱是我們六人在一起的,你千萬不可自尋短見,留得身子在,總有個雪恨的日子!」也作「一起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