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霸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春秋時代勢力最大,取得統治地位的諸侯。《管子.樞言》:「王主積于民,霸主積于將戰士。」《淮南子.人間》:「臣聞王主富民,霸主富武。」
2.在某一方面稱霸的人或集團。如:「他是文壇上新近崛起的霸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君。如:「君主」、「兵強主尊」。
主人。如:「地主」、「店主」、「主僕」、「東道主」。
最重要的。如:「主要」、「主角」、「主將」、「主食」。
掌管。如:「主宰」、「主管」、「主持」、「主政」。
心裡對事情的定見或看法。如:「主見」、「主意」、「六神無主」。
基督徒或回教徒稱其所信仰的神。如:「主耶穌」、「阿拉真主」。
死人的牌位。如:「神主」、「木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領導地位、稱雄的人。如:「稱霸」、「春秋五霸」。
為非作歹、專橫無理的人。如:「惡霸」。
強橫無理。如:「霸占」、「霸道」。
把持、操控。如:「霸權」、「獨霸一方」、「雄霸天下」。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制度、禮樂崩壞,各國霸主逐漸興起。孔子因此開始周遊列國,勸說各國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興時弊,解決亂象。而孔子從魯國西行到衛國去的時候,弟子顏淵就問魯國的太師:「夫子此行結果會是如何?」太師回答說:「因為時代不同,禮法也隨著環境而有所改變,必須懂得變通才行。像孔子這樣的用心良苦,是出自於對社會的責任,但是以前許多的制度現在已經不再適用。這就和東施模仿西施一樣。在越國有個美女名叫西施,向來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時,她總是輕輕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皺著眉頭。有一次,同里中的醜女看見後,認為這樣的動作很美,於是也學西施捧心皺眉,自以為也很美。然而鄉里中的富人看見後,卻因此緊閉門戶而不出門;貧窮人...
杯弓蛇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九.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1>《管子》書:「齊公出於澤,見衣紫衣,大如轂,長如轅,拱手而立。還歸,寢疾,數月不出。有皇士者,見公語,驚曰:『物惡能傷公!公自傷也。此所謂澤神委蛇者也,唯霸主乃得見之。』於是桓公欣然笑,不終日而病愈。」予之祖父郴2>,為汲令3>,以夏至4>日詣見5>主簿6>杜宣7>,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8>,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9>,攻治萬端10>,不為愈11>。後郴因事過至宣家,闚視12>,問其變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13>聽事14>,思惟良久,顧15>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
如火如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國語.吳語》載,春秋時,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之後,又出兵北征,想壓制國力最強的晉國,以成為霸主。越王句踐便趁機帶兵攻擊吳國,以報亡國之恨。吳王聽到這個消息,趕快召集大臣商量對策。王孫雒認為應該儘快爭取到霸主地位再回國,以鼓舞民心。吳王同意王孫雒的看法。當晚,軍士都先吃飽,馬匹也餵足糧草。到了半夜,士兵們穿好盔甲,拿起武器,勒住馬舌,也不點燈,只用煮飯剩餘的灶火照明。然後就擺開陣勢,以一百人為一行,形成百行共約一萬人的方陣。共有左軍、中軍、右軍三個方陣,合計約三萬人的陣勢。中軍的士兵一律穿白衣、白盔甲,拿白旗,使用白羽毛裝飾的箭,遠遠望去好像一片白色的花;左軍的士兵則一律穿紅衣、紅盔甲,拿紅...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越絕書.卷一五.越絕篇敘外傳記十九》載: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由於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他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但是伍子胥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父之仇。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發動吳兵攻打楚國,攻下楚國的都城郢。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屍骨。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
老馬識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據《韓非子.說林上》載,有一次管仲、隰(ㄒㄧˊ)朋隨著桓公去征伐孤竹國,由於去的時候是春天,而回來的時候卻已經是冬天,景物變化很大,讓他們迷失了回國的方向。正當眾人無計可施時,管仲想起老馬可以記得以前走過的路。於是挑選了幾匹老馬,讓牠們在前面任意行走,軍隊跟在後面,果然找到了原路回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對情況比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
出其不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孫武是春秋時吳國大將,擅用兵法,助吳王闔閭成為霸主。他著有一本兵書,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即為著名的《孫子兵法》。該書〈計篇〉中有一段在討論用兵的要點,先直接點出用兵是項詭詐的行動,能打要裝作不能打,能用要裝作不能用;在近處要假裝離得很遠,在遠處也要裝作很近;對喜歡利益的敵人就去利誘他,對處於混亂的敵人就征服他;對有實力的敵人要有所防備,對強大的敵人要避而遠之;容易被激怒的敵人就去挑釁他,卑視我方的敵人就讓他們更自大;而對準備充分的敵人要使其疲勞,對內部和睦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們。總之,就是要趁著敵人鬆懈、沒有防備之時攻擊,趁他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出兵。兵法的奧妙,就是要應變制宜、看機行事...
不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第一個提出國富兵強理論的人,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也被奉為法家之祖。他輔佐齊桓公,使他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桓公尊為「仲父」。《管子》一書是他的思想代表作。在〈七臣七主〉篇中,評論七種國君和七種臣子行為的得失。說明君主治國的態度和方法,在在影響了臣子和人民的行為。其中提到一種擅作威福的暴君,喜怒無常,動輒嚴厲治罪而殺人,絕不寬赦,那麼臣子就會震驚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時覺悟,則國家的法度日漸衰敗,國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後來「不知所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也有人以為這句成語是從《論語.子路》中,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