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4.82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魏文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魏君。(?~西元前396)名斯,亦作都。周威烈王時與韓趙列為諸侯,師友子夏、段干木、田子方諸賢人,使樂羊拔中山,任西門豹守鄴,國以大治,稱譽於諸侯,在位三十八年,卒諡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有文才的。如:「文人」。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不猛烈的。如:「文火」。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爵位之一。如:「周代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古代封地的君王。如:「侯王」、「諸侯」。
泛指達官貴人。如:「王侯貴族」、「侯門深似海。」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代名。
姓。
過猶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丘伯,為魯詩之祖;復授毛亨,為毛詩之祖。又《春秋》公、穀二傳,皆傳自子夏。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4) 孰賢:誰比較賢明。 (5) 過:超出、過分。 (6) 不及:不足、不夠。 (7) 愈:勝過、比較賢明。 (8) 與:音ㄩˊ,疑問語氣詞。同「歟」。
敝帚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趕走;戰國魏將樂羊攻打中山國時,正好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就殺了他兒子並做成肉羹送給他,為了向魏文侯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吃下肉羹。由這二個故事來看,誰比較仁慈呢?如果放縱兵士胡作非為,那就失去斬殺將領撫慰百姓的仁義之心了。」後來「敝帚自珍」這句成語,就從劉禹話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所擁有,故非常珍視。
班門弄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文學、孔門詩學,《魯詩》、《毛詩》及春秋《公》、《穀》二傳,皆傳自子夏。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9) 郢:音|ㄥˇ,指古代楚國郢都的巧匠,相傳他能將人鼻端如蠅翼般的白粉用斧頭削去,而絲毫不損傷鼻子。 故事見《莊子.徐无鬼》。 (10) 強顏:厚著臉皮不知羞恥。強,音ㄐ|ㄤˋ。〔參考資料〕 明.梅之渙〈題李白墓〉詩(據《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注引)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尊敬、厚待。如:「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
鶉衣百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鶉衣百結」係由「鶉衣」及「百結」二語組合而成。 「鶉衣」是出自《荀子.大略》。根據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夏富有文才,孔子死後,他到西河講學,魏文侯相當敬重他,尊他為師。雖然如此,他仍然甘於清苦的生活,衣服像鶉鳥短禿的尾巴一樣,破舊不堪。 「百結」則是出自晉.王隱《晉書》。根據記載,西晉初年時,有一個叫董京的人,常披頭散髮,放蕩不羈。每當他到洛陽街上行乞,便撿拾碎布結成衣服穿在身上,號稱「百結」,別人要給他好衣服他都不肯接受。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鶉衣百結」,用來形容衣服破爛不堪。
抱痛西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夏在西河時,因喪子而痛哭失明之事。典出《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卜商》:「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後比喻喪子之痛。如:「她的獨子在一場車禍中喪生,為此她抱痛西河,成天茶不思飯不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