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18.7521 ms
共 10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漢.王充《論衡.譴告》:「釀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其氣味調得也。」
2.祭祀的禮器。《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鼎宜視宗禰,臧於帝庭,以合明應。」
3.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4.比喻國家政權或帝位。《左傳.宣公三年》:「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惜乎天道好還,得國之後,坐席未溫,而郭威睥睨其間,已挈漢鼎而為周矣。」《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數年間,吳王削平禍亂,定鼎應天,天下一統,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5.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後漢書.卷三三.朱馮虞鄭周列傳.朱浮》:「即位以來,不用舊典;信刺舉之官,黜鼎輔之任。」《北史.卷九二.恩幸列傳.序》:「若乃心利錐刀,居臺鼎之任;智昏菽麥,當機衡之重。」
6.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東周戰國.燕丹〈與傅麴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7.煉丹煮藥的器具。《西遊記》第一七回:「講的是立鼎安爐,摶砂煉汞;白雪黃芽,傍門外道。」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三齣:「早除卻花魔酒病,慣聞他鶴唳猿聲,守清夜藥罏丹鼎。」
9.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
10.量詞。《管子.輕重乙》:「其有親戚者,必遺之酒四石,肉四鼎;其無親戚者,必遺其妻子酒三石,肉三鼎。」《金史.卷三○.禮志三》:「每室羊豕各一鼎,皆設扃幂。」
大。如:「鼎言」、「鼎臣」。《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老殘遊記》第一七回:「弟擬拔出風塵,納為簉室,請兄鼎力維持,身價若干,如數照繳云云。」
更改、更新。《易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漢.魏伯陽《參同契.君臣御政》:「御政之首,鼎新革故。」《隋書.卷五八.列傳.許善心》引隋.許善心〈神雀頌〉:「質文鼎革,沿習因成。祥圖瑞史,赫赫明明。」
1.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志.卷六一.吳書.潘濬陸凱傳.陸凱》:「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七.列傳.涼武昭王李玄盛》:「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2.方、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宋.黃庭堅〈次韻子瞻武昌西山〉:「山川悠遠莫浪許,富貴崢嶸今鼎來。」
|
一言九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鼎,古代禮儀中的重器。九鼎,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以象九州。一言九鼎形容說話很有分量。《歧路燈》第五回:「李瞻岱來學中備了一分禮,央前任寅兄與我說:『二位老師,一言九鼎。』誰知婁昭不肯去也罷了,他還推到他哥身上。」
|
鐘鳴鼎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富貴人家吃飯時,擊鐘為號,列鼎而食。形容生活極為奢華。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紅樓夢》第二回:「誰知這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也作「擊鐘鼎食」。
|
人聲鼎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眾會聚,喧譁熱烈,像水在鼎裡煮沸一般。《醒世恆言.卷一○.劉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只聽得人聲鼎沸。」《文明小史》第一二回:「霎時人聲鼎沸,合典的人,都喊著說是強盜來了!」
|
調和鼎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在鼎、鼐中調味。明.孫蕡〈祭灶文〉:「惟神,名列五祀,德具五行。功存既濟,位配離明。調和鼎鼐,烹飪殽蒸。」也作「鼎鼐調和」。
2.比喻宰相率領、協調官員,處理國政。宋.歐陽修〈又回富相公謝書〉:「三接之際,群心以安。出納樞機,雖為於要任,調和鼎鼐,當正於鴻鈞。始塞輿談,實非私論。」明.徐元《八義記》第一三齣:「趙盾身為正卿,調和鼎鼐,燮理陰陽。」也作「鼎鼐調和」。
|
大名鼎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的名氣聲望很大。《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也作「鼎鼎大名」。
|
春秋鼎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當壯盛之年。《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唐.吳武陵〈上崔相公書〉:「明主春秋鼎盛,方有所好,升平之畫,未可為也。」
|
嘗鼎一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品嘗鍋中的一塊肉,就可以知道整鍋食物的滋味。語本《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後比喻可由部分推知全體。宋.王安石〈回蘇子瞻簡〉:「餘卷正冒眩,尚妨細讀,嘗鼎一臠,旨可知也。」
|
魚游沸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魚遊釜中」。見「魚遊釜中」條。01.《梁書.卷二○.陳伯之列傳》:「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鷰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
鼎力相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力幫助。如:「這次多虧你鼎力相助,才化解了公司的財務危機。」
|
![]() |
貓頭鷹博士